王安石《登宝公塔》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14-10-29
登宝公塔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②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óng]:竹杖。
一:
1、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
参考答案:
1、颈联主要运用了衬托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2分)老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这两句通过极细微的描写,表现了山间入夜时分的宁静和荒寒,“鼠摇”的声响十分微弱,但犹可听见,说明空山幽寂,古塔幽静。乌鸦在夜空中飞过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可鉴,正表现了月色的明朗。(4分)
2、诗歌前三联诗人登宝公塔之后所见到的江夜美景,尾联写道人忘记了诗人的存在,诗人也忘记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2分)是因为登上宝公塔见到的静谧开阔的景色令诗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甚至忘记了尘世的烦扰和纷争,如同要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物我两忘的思想感情。(3分)
3、衬托的手法。“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却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二:
(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答:诗中塑造了一个游兴勃勃、不畏艰险;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4分)
答: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背景
宝公名宝志,是南朝的高僧,据《南史·陶弘景传》说,南朝宋太始年间(465—471)时他出入钟山,来往都邑,披着发光着脚,时显灵迹,到了梁武帝时尤受敬重,俗称他为宝公、志公。514年(梁天监十三年)卒,葬于南京钟山定林寺前冈独龙阜,永定公主建塔于上,即名宝公塔。王安石这首七律就是写登临此塔的所见所感。
赏析
王安石另有《宝公塔》诗说:“塔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可见此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故首联就写了登塔前的一路艰辛。从“倦童疲马”四字透出路遥行艰之状,“长筇倚石根”正说明山石巍峨,攀登不易。而倦童疲马留于寺门与诗人拄杖登山的情形恰成鲜明对比,通过童仆和马匹的倦怠疲惫,反衬出诗人登山临水、意兴无穷的精神。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闲居钟山时,此二句中,一个兴致勃勃、不畏艰险的诗人形象已跃然纸上了。他的《游褒禅山记》中就有关于游览山水的一段名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而这诗中出现的诗人形象,正是一个不避险远的“有志者”。
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江上升起的皓月驱走了黄昏时苍茫的夜色,将黝暗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岭间飘浮的云影加深了暮色的昏暗,像是将暝色分给了黄昏。这两句状写江上山间由黄昏转入月夜时光影的明暗变化,极为工妙。夜空本不可转,暝色也不能分,然而诗中说“转空”、“分暝”,已是一奇;以月转空,以云分暝,则将月和云赋予了活力和生命,又是一奇;明明是入夜,却说转为白昼,黄昏本是虚无,却说分予暝色,更是奇上加奇。然而,这两句诗却并不显得奇诡怪诞,相反,月光下一幅江上白夜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其间的形象是生动而鲜明的。此联是王安石诗中的名句,《冷斋夜话》将此联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相提并论,引黄庭坚评语说:“此诗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韵终不胜。”指出它振起全篇的警拔作用,后来江西派论诗标榜句眼、诗眼,就是强调了这种铸语精警的艺术手法,如这联中“转空”、“分暝”都是王安石独造之词,然而在全句中不显得生硬晦涩,耐人咀嚼回味。
颈联续写登塔的所闻所见:老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这两句通过极细微的描写,表现了山间入夜时分的宁静和荒寒,“鼠摇”的声响十分微弱,但犹可听见,说明空山幽寂,古塔阒静。乌鸦在夜空中飞过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可鉴,正表现了月色的明朗。这一联造语也很奇警。“鼠摇”、“鸦矫”脱胎于卢纶的“斗鼠摇松影”和杜甫的“雁矫衔芦内”,但组合新巧,对仗自然,体现了王安石炼字取意的精严娴熟。
如此静谧开阔的景色令诗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甚至忘记了尘世的烦扰和纷争,如同要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尾联就表现了诗人这种物我两忘的感受。“当此不知谁客主”一句,李壁注引《襄阳记》:“司马德操尝诣庞德公,值其上冢,径入室,呼德翁妻子,使速作黍。须臾,德翁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诗中的“客主”就是指作者自己与寺中僧人。
《庄子·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昫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外物》中也说:“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都指出了“忘”是一种绝高的思维境界。此诗的最后一句就是用了《庄子》的意思:道人忘记了诗人的存在,诗人也忘记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言外之意,正可见景色的迷人,江山的魅力。唯其如此,才能使诗人整个身心都融入到眼前的景物中去,如痴如醉,以至于沉浸于物我两忘、不可言传的境界。写景至此,也就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结二句虽然只是刻画一种感受,却并不离登塔的主题,虽不写景,而景由此可见。《诗评》中评此诗说:“具吞吐嘘噏之势,造化归其毫端。”已指出了此诗写景状物上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段,其所以成为王安石诗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原因即在于此。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②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óng]:竹杖。
一:
1、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
参考答案:
1、颈联主要运用了衬托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2分)老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这两句通过极细微的描写,表现了山间入夜时分的宁静和荒寒,“鼠摇”的声响十分微弱,但犹可听见,说明空山幽寂,古塔幽静。乌鸦在夜空中飞过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可鉴,正表现了月色的明朗。(4分)
2、诗歌前三联诗人登宝公塔之后所见到的江夜美景,尾联写道人忘记了诗人的存在,诗人也忘记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2分)是因为登上宝公塔见到的静谧开阔的景色令诗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甚至忘记了尘世的烦扰和纷争,如同要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物我两忘的思想感情。(3分)
3、衬托的手法。“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却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二:
(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答:诗中塑造了一个游兴勃勃、不畏艰险;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4分)
答: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背景
宝公名宝志,是南朝的高僧,据《南史·陶弘景传》说,南朝宋太始年间(465—471)时他出入钟山,来往都邑,披着发光着脚,时显灵迹,到了梁武帝时尤受敬重,俗称他为宝公、志公。514年(梁天监十三年)卒,葬于南京钟山定林寺前冈独龙阜,永定公主建塔于上,即名宝公塔。王安石这首七律就是写登临此塔的所见所感。
赏析
王安石另有《宝公塔》诗说:“塔势旁连大江起,尊形独受众山朝。”可见此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故首联就写了登塔前的一路艰辛。从“倦童疲马”四字透出路遥行艰之状,“长筇倚石根”正说明山石巍峨,攀登不易。而倦童疲马留于寺门与诗人拄杖登山的情形恰成鲜明对比,通过童仆和马匹的倦怠疲惫,反衬出诗人登山临水、意兴无穷的精神。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闲居钟山时,此二句中,一个兴致勃勃、不畏艰险的诗人形象已跃然纸上了。他的《游褒禅山记》中就有关于游览山水的一段名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而这诗中出现的诗人形象,正是一个不避险远的“有志者”。
颔联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江上升起的皓月驱走了黄昏时苍茫的夜色,将黝暗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岭间飘浮的云影加深了暮色的昏暗,像是将暝色分给了黄昏。这两句状写江上山间由黄昏转入月夜时光影的明暗变化,极为工妙。夜空本不可转,暝色也不能分,然而诗中说“转空”、“分暝”,已是一奇;以月转空,以云分暝,则将月和云赋予了活力和生命,又是一奇;明明是入夜,却说转为白昼,黄昏本是虚无,却说分予暝色,更是奇上加奇。然而,这两句诗却并不显得奇诡怪诞,相反,月光下一幅江上白夜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其间的形象是生动而鲜明的。此联是王安石诗中的名句,《冷斋夜话》将此联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相提并论,引黄庭坚评语说:“此诗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韵终不胜。”指出它振起全篇的警拔作用,后来江西派论诗标榜句眼、诗眼,就是强调了这种铸语精警的艺术手法,如这联中“转空”、“分暝”都是王安石独造之词,然而在全句中不显得生硬晦涩,耐人咀嚼回味。
颈联续写登塔的所闻所见:老鼠轻微的一动便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声音随之而起;乌鸦在荒寒的空中高飞,投下它们翻飞的身影。这两句通过极细微的描写,表现了山间入夜时分的宁静和荒寒,“鼠摇”的声响十分微弱,但犹可听见,说明空山幽寂,古塔阒静。乌鸦在夜空中飞过本是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可鉴,正表现了月色的明朗。这一联造语也很奇警。“鼠摇”、“鸦矫”脱胎于卢纶的“斗鼠摇松影”和杜甫的“雁矫衔芦内”,但组合新巧,对仗自然,体现了王安石炼字取意的精严娴熟。
如此静谧开阔的景色令诗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甚至忘记了尘世的烦扰和纷争,如同要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尾联就表现了诗人这种物我两忘的感受。“当此不知谁客主”一句,李壁注引《襄阳记》:“司马德操尝诣庞德公,值其上冢,径入室,呼德翁妻子,使速作黍。须臾,德翁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诗中的“客主”就是指作者自己与寺中僧人。
《庄子·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昫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外物》中也说:“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都指出了“忘”是一种绝高的思维境界。此诗的最后一句就是用了《庄子》的意思:道人忘记了诗人的存在,诗人也忘记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言外之意,正可见景色的迷人,江山的魅力。唯其如此,才能使诗人整个身心都融入到眼前的景物中去,如痴如醉,以至于沉浸于物我两忘、不可言传的境界。写景至此,也就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结二句虽然只是刻画一种感受,却并不离登塔的主题,虽不写景,而景由此可见。《诗评》中评此诗说:“具吞吐嘘噏之势,造化归其毫端。”已指出了此诗写景状物上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段,其所以成为王安石诗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原因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