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踏莎行·润玉笼绡》全词翻译及赏析
时间:2015-04-10
踏莎行
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注释]
①润玉:指玉肌。
②檀樱:芬芳的樱桃小嘴。
③绣圈:彩绣项圈,此句指颈脖及妆饰。
④“榴花”句:形容百褶石榴心红色舞裙。
⑤艾枝: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裁纸为小虎形,粘艾叶以戴。
⑥红丝腕: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用以避邪。
⑦菰叶:蔬类植物,生浅水中,高五六尺,春月生新芽如笋,名茭白。
【译文】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在舞乱的发髻上,午梦迷离,醒来时梦中的景象已经相隔于千山万里之外。只见窗前的月影不断东移,光阴像箭一样飞逝,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译文二】
润洁如玉的肌肤笼着薄纱,浅红的樱桃小口靠着歌扇,绣花项圈带着淡淡脂粉香气。石榴花纹叠印在红艳的舞裙,艾草枝斜压着蓬乱的发髻。
午间梦里走过万水千山,其实只不过是片刻光景。那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红丝印痕分明还在眼前。隔江远望那人在雨声中,晚风吹着菰叶愁怨霎时生起。
【评点】
这是首感梦词。在词人的词集中有大量的作品主题都是怀念他一去、一死的苏、杭二妾。本篇就是为怀念苏州姬妾而作。一般的感梦词,多把梦中的感受写得缥缈恍惚,给人以朦胧之感,而本词有所不同,把梦中所见之人的体态相貌、服装配饰写得细致真切,使人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没有点破是梦。“润玉笼绡”三句从肌肤、樱唇和服装、配饰等方面描写梦中人的妆扮与情态,极写其人之柔美。“榴心空叠舞裙红”两句,先从石榴红的舞裙暗示梦中人的歌女身份,再以鬓发散乱透露相思之意。“榴心”、“艾枝”点出端午节令,“空”字、“愁”字点出梦中人无心歌舞、不事梳妆之态,可由此推想出梦中人心中含愁,且愁情深重。
下片开篇两句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此句化用李贺《四月》“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两句诗意,以云外“千山”形容梦境之遥远。“窗阴一箭”句与“千山”相对而写,不仅写梦深,且将词人幽梦初醒之时对时空的迷惘之感一并写出。“一箭”,指漏箭,这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这两句的意思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醒后发觉不过片刻光景。可见午梦何其短促,颇有一枕黄粱的味道。“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转笔突然,词人不承上文写醒后诸事,却重回梦境,描写梦中人系有红丝带的纤柔细腕。其实,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为了将词人当时的状态真实写出。在这片刻,对词人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此情却仍留梦中。午梦幽徊,那梦中人手腕之上似因消瘦而褪去的红丝印痕分明还在眼前。联系词人其他几首端午怀人之作,不难发现,他对于苏州姬妾在端午节时系红丝线于手腕之事有着很深的印象。明白这一点后,词人为何梦及此事,并在梦醒后念念不忘了,也就能够理解了。片末两句词笔再转,由梦中回到眼前。这两句借写所见夜雨景致,暗抒从午梦初醒至夜雨洒落、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幽思和哀愁。
[赏析]
这首词咏闺情,描写少妇端午时的特殊装束与离愁。上阕五句为五个肖像特写画面。下阕转与别怨,“隔江人在雨声中”情境真切,思念更真切。最后一句景中寓情。此词状人极为成功,人物举手投足如在眼前。陈洵云:“读上阕,几疑真见其人矣。”(《海绡说词》)
这首《踏莎行》是词人端午节忆苏州去姬的感梦之作。作者所怀念的,所梦见的是他深深爱恋而后来离去的一位姬人。这首词不用典,也不堆砌但在构思上专写作者内心的意识,用跳跃变幻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感受,句子间亦无虚字相连,叙述上无层次,词意上更无脉络可寻,属典型的意识流手法,所以并不易理解。上片写梦中所见舞女舞后睡态的娇美,下片写梦醒后所感到的孤独凄凉。上片虚景实写,本是梦中所见,但对美人容颜的娇美,扣紧端午风俗节候写其装束、丰姿、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使人觉得所赋仿佛就是眼前的实景。“换头点睛,却只一梦,惟有雨声菰叶伴人凄凉耳”(陈洵《海绡说词》)。下片之妙,在于结尾两句把醒后所闻所见只是风声雨声的情境表现出来。“生愁怨”三字为主体感受,写其凄凉冷寂的心境,与上片梦境中的美人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孤独索寞的凄苦习境。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着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两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两地相思,以“榴心”、“艾枝”点明端午节令。上句的“空叠”二字,是感叹舞裙空置,推测此因无心歌舞;下句的“应压”二字,则瞥见发鬓散乱,想象其人应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不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以上所写原来只是南柯“午梦”。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梦魂与现实距离之遥远。这一句是写山长水远,路途阻隔,只有梦魂才无远弗届。对下句“窗阴一箭”,前人大都解说为:慨叹光阴似箭,与梦中人分别已久。但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如这不是感叹光阴逝去之速,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联系上句,作者写的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只是片刻光景。两句合起来,既深得梦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梦初回时所产生的对空间与时间的迷惘之感。
换头两句刚写到梦已醒,忽又承以“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把词笔重又拉回到梦境,回想和补写梦中所见之人的手腕。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如实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灵状态和感情状态。在这片刻,对作者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却仍留在梦中。梦中,他还分明见到其人依端午习俗盘系着采丝的手腕,以及其人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印痕。
如果联系他另外写的几首端午忆姬之作,我们当可发现,词人对伊人之在端午日以采丝系腕一事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就无怪他在这次梦中也注意及此,并在梦醒后仍念念不忘了。歇拍“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两句,则两从梦境回到现实,并就眼前景物,寓托自己自“午梦”醒来直到“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悠邈飘忽的情思和哀怨的心境。
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注释]
①润玉:指玉肌。
②檀樱:芬芳的樱桃小嘴。
③绣圈:彩绣项圈,此句指颈脖及妆饰。
④“榴花”句:形容百褶石榴心红色舞裙。
⑤艾枝: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裁纸为小虎形,粘艾叶以戴。
⑥红丝腕: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用以避邪。
⑦菰叶:蔬类植物,生浅水中,高五六尺,春月生新芽如笋,名茭白。
【译文】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在舞乱的发髻上,午梦迷离,醒来时梦中的景象已经相隔于千山万里之外。只见窗前的月影不断东移,光阴像箭一样飞逝,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译文二】
润洁如玉的肌肤笼着薄纱,浅红的樱桃小口靠着歌扇,绣花项圈带着淡淡脂粉香气。石榴花纹叠印在红艳的舞裙,艾草枝斜压着蓬乱的发髻。
午间梦里走过万水千山,其实只不过是片刻光景。那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红丝印痕分明还在眼前。隔江远望那人在雨声中,晚风吹着菰叶愁怨霎时生起。
【评点】
这是首感梦词。在词人的词集中有大量的作品主题都是怀念他一去、一死的苏、杭二妾。本篇就是为怀念苏州姬妾而作。一般的感梦词,多把梦中的感受写得缥缈恍惚,给人以朦胧之感,而本词有所不同,把梦中所见之人的体态相貌、服装配饰写得细致真切,使人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没有点破是梦。“润玉笼绡”三句从肌肤、樱唇和服装、配饰等方面描写梦中人的妆扮与情态,极写其人之柔美。“榴心空叠舞裙红”两句,先从石榴红的舞裙暗示梦中人的歌女身份,再以鬓发散乱透露相思之意。“榴心”、“艾枝”点出端午节令,“空”字、“愁”字点出梦中人无心歌舞、不事梳妆之态,可由此推想出梦中人心中含愁,且愁情深重。
下片开篇两句写午梦方醒,揭出上片全为梦境。此句化用李贺《四月》“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两句诗意,以云外“千山”形容梦境之遥远。“窗阴一箭”句与“千山”相对而写,不仅写梦深,且将词人幽梦初醒之时对时空的迷惘之感一并写出。“一箭”,指漏箭,这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这两句的意思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醒后发觉不过片刻光景。可见午梦何其短促,颇有一枕黄粱的味道。“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转笔突然,词人不承上文写醒后诸事,却重回梦境,描写梦中人系有红丝带的纤柔细腕。其实,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为了将词人当时的状态真实写出。在这片刻,对词人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此情却仍留梦中。午梦幽徊,那梦中人手腕之上似因消瘦而褪去的红丝印痕分明还在眼前。联系词人其他几首端午怀人之作,不难发现,他对于苏州姬妾在端午节时系红丝线于手腕之事有着很深的印象。明白这一点后,词人为何梦及此事,并在梦醒后念念不忘了,也就能够理解了。片末两句词笔再转,由梦中回到眼前。这两句借写所见夜雨景致,暗抒从午梦初醒至夜雨洒落、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幽思和哀愁。
[赏析]
这首词咏闺情,描写少妇端午时的特殊装束与离愁。上阕五句为五个肖像特写画面。下阕转与别怨,“隔江人在雨声中”情境真切,思念更真切。最后一句景中寓情。此词状人极为成功,人物举手投足如在眼前。陈洵云:“读上阕,几疑真见其人矣。”(《海绡说词》)
这首《踏莎行》是词人端午节忆苏州去姬的感梦之作。作者所怀念的,所梦见的是他深深爱恋而后来离去的一位姬人。这首词不用典,也不堆砌但在构思上专写作者内心的意识,用跳跃变幻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感受,句子间亦无虚字相连,叙述上无层次,词意上更无脉络可寻,属典型的意识流手法,所以并不易理解。上片写梦中所见舞女舞后睡态的娇美,下片写梦醒后所感到的孤独凄凉。上片虚景实写,本是梦中所见,但对美人容颜的娇美,扣紧端午风俗节候写其装束、丰姿、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使人觉得所赋仿佛就是眼前的实景。“换头点睛,却只一梦,惟有雨声菰叶伴人凄凉耳”(陈洵《海绡说词》)。下片之妙,在于结尾两句把醒后所闻所见只是风声雨声的情境表现出来。“生愁怨”三字为主体感受,写其凄凉冷寂的心境,与上片梦境中的美人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孤独索寞的凄苦习境。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着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两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两地相思,以“榴心”、“艾枝”点明端午节令。上句的“空叠”二字,是感叹舞裙空置,推测此因无心歌舞;下句的“应压”二字,则瞥见发鬓散乱,想象其人应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不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以上所写原来只是南柯“午梦”。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梦魂与现实距离之遥远。这一句是写山长水远,路途阻隔,只有梦魂才无远弗届。对下句“窗阴一箭”,前人大都解说为:慨叹光阴似箭,与梦中人分别已久。但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如这不是感叹光阴逝去之速,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联系上句,作者写的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只是片刻光景。两句合起来,既深得梦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梦初回时所产生的对空间与时间的迷惘之感。
换头两句刚写到梦已醒,忽又承以“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把词笔重又拉回到梦境,回想和补写梦中所见之人的手腕。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如实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灵状态和感情状态。在这片刻,对作者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却仍留在梦中。梦中,他还分明见到其人依端午习俗盘系着采丝的手腕,以及其人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印痕。
如果联系他另外写的几首端午忆姬之作,我们当可发现,词人对伊人之在端午日以采丝系腕一事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就无怪他在这次梦中也注意及此,并在梦醒后仍念念不忘了。歇拍“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两句,则两从梦境回到现实,并就眼前景物,寓托自己自“午梦”醒来直到“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悠邈飘忽的情思和哀怨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