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舂陵行并序》“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3-10-06
舂陵行并序
元结
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军国多所需, 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 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 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 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 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 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 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 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 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 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 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 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 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 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 吾欲献此辞。
注释
⑴癸卯: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⑵漫叟:元结的号。
⑶不胜:受不了。
⑷到官:到任。
⑸於戏:叹词。
⑹悉:全部。
⑺欲焉:想怎么。
⑻罪戾:罪状。
⑼守官:坚守官员的本分。
译文:
国家因战事不断,军事上需要大量财物,这些财物需要专门负责的官员到地方去征收。他们到达郡县后,竞相严刑征敛。然而百姓的供给能力的有限的,这大大超过其所能承受限度的横征暴敛,怎么不让有良知的官员为之伤悲?道州本来地方就小,经过盗贼的屠杀洗劫后,剩下的人口实在是太穷困疲敝了。一个较大的乡里,人口不过十户,原来的那些大族早已变得人丁稀少,且羸瘦不堪。人们早上吃树根,晚上嚼树皮,饿得连说话都有气无力,像快走力又不足,所以步履蹒跚,让人不忍目睹。面对老百姓的这种凄惨状况,我连去追问一下都不忍心,更何况鞭打他们来征敛呢?但是前来催逼赋税的文书和官吏往来不断,且十分紧急。他们丝毫不顾百姓死活,只是一个劲儿地催我严格限期完成征收任务。我深感无可奈何,让老百姓卖儿卖女来抵赋税吧,恐怕话还没有说完,就会引起暴乱。派人到百姓家中去搜索一通吧,可他们本来就什么也没有。听听那百姓们的陈述吧,他们的怨伤有谁能理解呢?“去年冬天‘西原蛮’侵犯道州月余,烧杀掳掠,人口和财物差不多都快被杀掠和扫荡一空了。我们希望朝廷官吏能施以恩惠、加以安抚,谁料他们只知道横征暴敛,竟使我们无法活下去了。”皇上让我做这个州的刺史,是让我安抚百姓。如果因横征暴敛而使百姓流亡甚至暴乱,那是谁的罪过呢?当然如果我因为违反上面的命令而让百姓缓交赋税,蒙受责问也是应该的。前代的贤人重视为官要坚守安抚百姓、为民做主的本分,反对因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改变这一原则。考虑到百姓的困苦不幸,我愿意选择不亏良知的正直之道。如果有谁奉皇上之命来采集民间歌谣,我愿意把这首诗献上。[
创作背景:
此诗当写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元结受任道州刺史,次年五月来到任所。安史之乱平定后,统治集团更加残酷地剥削人民,在岭南激起了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的反抗,道州被占领。道州原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困苦不堪,而官府的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减。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修建民舍、提供耕地、免减徭役。元结写下此诗。在这种人民灾难重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下,元结有感而写了《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两诗。[
赏析:
《舂陵行》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此诗先概括叙述了赋税繁杂,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勾勒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细致描写具体的催租场景,描述了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后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全诗反映了当时时期苦难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语言质朴,感情抒发曲折细腻,淋漓尽致,诗人的刚直正义之气溢于言表。
这首《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舂陵行》确实是灿若秋月华星的不朽诗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任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诗人来到任所。道州旧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已。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曾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很有政绩。他的《舂陵行》,就反映了当时苦难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上情,概括叙述了赋税繁多,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军国多所需”是本诗的关键,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诗人痛感于赋税的繁重,所以开篇提明,单刀直入。这么多的需求,哪儿来呢?自然是命地方官去找老百姓要,于是引出下文。“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顶针句的运用,从形式上造成一种紧迫感,表现上级官府催促之急。而官吏却一个赛似一个地施用重刑,催逼频繁而严厉,百姓怎么受得了呢?短短数语,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供给岂不忧”至“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写下情,具体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
前两句“忧”与“悲”对举,通过反诘、感叹语气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的良吏的矛盾心理:即忧虑军国的供给,又悲悯征敛下的百姓。诗句充满对急征暴敛的反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屡经乱亡的年代,百姓负担重荷,“困疲”已极。诗人只选取了“大乡”“大族”来反映,他们尚且以草根树皮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情况就更不堪设想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只用两句诗,就活画出被统治阶级苛剥殆尽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又为第三部分的描写埋下了伏线。
前两部分从大处着笔,勾画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面又从细处落墨,抽出具体的催租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
诗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紧急。接着再加一句“来往迹相追”,一个“追”字,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急迫的情状。诗人深受其累,在这首诗的自序中说:“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他对此异常不满,明确指责这种“迫促”毫无“宽大”之“恩”。
然后集中笔墨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感情变化写得非常委婉,非常细腻。一开始,诗人设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让他们卖儿卖女──不行,那样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抄家以偿租赋──也不行,他们还靠什么生活呢?写到这里,诗人荡开一笔,借所听到的“道路言”表现人民的怨声载道。“重驱逐”的“重”字,既照应前面的“乱亡”“山贼”字样,也写出官凶于“贼”的腐败政治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怨愤情绪。这就促使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诗人由设法催促征敛,转而决心笃行守分爱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顾抗诏获罪,毅然作出了违令缓租的决定。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请求最高统治者体察下情,改革现状。
在这一部分,诗人发了很多议论。这是他激烈思想斗争的表现,是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这些议论,具体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和根据,波澜跌宕,感人至深。
这首诗以情胜,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朴素古淡的笔墨,倾诉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中心理描写曲折细腻,淋漓尽致地展现作为封建官吏的诗人,从忧供给到悲征敛,从催逼赋税到顾恤百姓,最后献辞上书,决心“守官”“待罪”(见序),委曲深细,“微婉顿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这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陈列事实,直抒胸臆,而韵致自在方圆之外,正如元好问所说:“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具有一种自然美,本色美。
(张燕瑾)
元结
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军国多所需, 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 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 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 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 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 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 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 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 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 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 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 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 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 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 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 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 吾欲献此辞。
注释
⑴癸卯: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⑵漫叟:元结的号。
⑶不胜:受不了。
⑷到官:到任。
⑸於戏:叹词。
⑹悉:全部。
⑺欲焉:想怎么。
⑻罪戾:罪状。
⑼守官:坚守官员的本分。
译文:
国家因战事不断,军事上需要大量财物,这些财物需要专门负责的官员到地方去征收。他们到达郡县后,竞相严刑征敛。然而百姓的供给能力的有限的,这大大超过其所能承受限度的横征暴敛,怎么不让有良知的官员为之伤悲?道州本来地方就小,经过盗贼的屠杀洗劫后,剩下的人口实在是太穷困疲敝了。一个较大的乡里,人口不过十户,原来的那些大族早已变得人丁稀少,且羸瘦不堪。人们早上吃树根,晚上嚼树皮,饿得连说话都有气无力,像快走力又不足,所以步履蹒跚,让人不忍目睹。面对老百姓的这种凄惨状况,我连去追问一下都不忍心,更何况鞭打他们来征敛呢?但是前来催逼赋税的文书和官吏往来不断,且十分紧急。他们丝毫不顾百姓死活,只是一个劲儿地催我严格限期完成征收任务。我深感无可奈何,让老百姓卖儿卖女来抵赋税吧,恐怕话还没有说完,就会引起暴乱。派人到百姓家中去搜索一通吧,可他们本来就什么也没有。听听那百姓们的陈述吧,他们的怨伤有谁能理解呢?“去年冬天‘西原蛮’侵犯道州月余,烧杀掳掠,人口和财物差不多都快被杀掠和扫荡一空了。我们希望朝廷官吏能施以恩惠、加以安抚,谁料他们只知道横征暴敛,竟使我们无法活下去了。”皇上让我做这个州的刺史,是让我安抚百姓。如果因横征暴敛而使百姓流亡甚至暴乱,那是谁的罪过呢?当然如果我因为违反上面的命令而让百姓缓交赋税,蒙受责问也是应该的。前代的贤人重视为官要坚守安抚百姓、为民做主的本分,反对因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改变这一原则。考虑到百姓的困苦不幸,我愿意选择不亏良知的正直之道。如果有谁奉皇上之命来采集民间歌谣,我愿意把这首诗献上。[
创作背景:
此诗当写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元结受任道州刺史,次年五月来到任所。安史之乱平定后,统治集团更加残酷地剥削人民,在岭南激起了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的反抗,道州被占领。道州原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困苦不堪,而官府的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减。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修建民舍、提供耕地、免减徭役。元结写下此诗。在这种人民灾难重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下,元结有感而写了《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两诗。[
赏析:
《舂陵行》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此诗先概括叙述了赋税繁杂,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勾勒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细致描写具体的催租场景,描述了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后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全诗反映了当时时期苦难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语言质朴,感情抒发曲折细腻,淋漓尽致,诗人的刚直正义之气溢于言表。
这首《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舂陵行》确实是灿若秋月华星的不朽诗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任道州刺史;第二年五月,诗人来到任所。道州旧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已。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曾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很有政绩。他的《舂陵行》,就反映了当时苦难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上情,概括叙述了赋税繁多,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军国多所需”是本诗的关键,是人民痛苦的根源,诗人痛感于赋税的繁重,所以开篇提明,单刀直入。这么多的需求,哪儿来呢?自然是命地方官去找老百姓要,于是引出下文。“切责在有司,有司临郡县”,顶针句的运用,从形式上造成一种紧迫感,表现上级官府催促之急。而官吏却一个赛似一个地施用重刑,催逼频繁而严厉,百姓怎么受得了呢?短短数语,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供给岂不忧”至“况乃鞭扑之”是第二部分,写下情,具体描述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
前两句“忧”与“悲”对举,通过反诘、感叹语气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封建时代的良吏的矛盾心理:即忧虑军国的供给,又悲悯征敛下的百姓。诗句充满对急征暴敛的反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屡经乱亡的年代,百姓负担重荷,“困疲”已极。诗人只选取了“大乡”“大族”来反映,他们尚且以草根树皮为食,小乡小户的困苦情况就更不堪设想了。“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只用两句诗,就活画出被统治阶级苛剥殆尽的百姓的孱弱形象。由此而引起的诗人的同情和感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又为第三部分的描写埋下了伏线。
前两部分从大处着笔,勾画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面又从细处落墨,抽出具体的催租场景进行细致的描写。“邮亭传急符”以下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
诗人先用“急符”二字交代催征的紧急。接着再加一句“来往迹相追”,一个“追”字,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急迫的情状。诗人深受其累,在这首诗的自序中说:“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他对此异常不满,明确指责这种“迫促”毫无“宽大”之“恩”。
然后集中笔墨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感情变化写得非常委婉,非常细腻。一开始,诗人设想了各种催缴租税的办法:让他们卖儿卖女──不行,那样会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抄家以偿租赋──也不行,他们还靠什么生活呢?写到这里,诗人荡开一笔,借所听到的“道路言”表现人民的怨声载道。“重驱逐”的“重”字,既照应前面的“乱亡”“山贼”字样,也写出官凶于“贼”的腐败政治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怨愤情绪。这就促使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诗人由设法催促征敛,转而决心笃行守分爱民的正直之道,甚至不顾抗诏获罪,毅然作出了违令缓租的决定。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上达君王,请求最高统治者体察下情,改革现状。
在这一部分,诗人发了很多议论。这是他激烈思想斗争的表现,是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通过这些议论,具体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和根据,波澜跌宕,感人至深。
这首诗以情胜,诗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朴素古淡的笔墨,倾诉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诗中心理描写曲折细腻,淋漓尽致地展现作为封建官吏的诗人,从忧供给到悲征敛,从催逼赋税到顾恤百姓,最后献辞上书,决心“守官”“待罪”(见序),委曲深细,“微婉顿挫”(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序》)。这首诗不尚辞藻,不事雕琢,用白描的手法陈列事实,直抒胸臆,而韵致自在方圆之外,正如元好问所说:“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论诗绝句》),具有一种自然美,本色美。
(张燕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