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碧玉箫·秋景堪题》全曲翻译赏析
时间:2015-07-17
碧玉箫·秋景堪题
关汉卿
秋景堪题⑴,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⑵,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⑶,有白衣劝酒杯⑷。官品极⑸,到底成何济⑹!归,学取他渊明醉⑺。
[注释
⑴堪题:值得写,值得描画。
⑵松径:指隐居的园圃。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又《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下句。
⑶泼醅(pēi):没有漉过的酒。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
⑷白衣劝酒:陶渊明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正苦无酒,忽值江州剌史王弘派白衣送酒至,陶渊明于是就酌,烂醉而归。白衣,给官府当差的人。
⑸官品极:最高的官阶。
⑹成何济:有什么益处。济,益处。
⑺渊明:晋代陶潜的字,他是我国四至五世纪时的著名诗人。他过不惯官场的生活,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写了一篇《归去来辞》,就挂冠而归了。
[参考译文]
秋天的景色值得描绘,火红的枫叶叶漫山遍野。幽邃的松径,更使人神清气爽。大地上金灿灿的菊花团团盘绕菊园。空闲时,端起光洁的酒杯斟满家常酒开怀畅饮,酒喝完了就会有纯朴的老百姓前来劝酒。出仕做官,纵然品级升到极限,最终能会有什么救助呢?所以不如学陶渊明归隐以醉解忧。
赏析:
这首小令描写了秋山景色的绚丽宜人,诗人游山的诗酒豪兴和由此而生的归隐之叹,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此曲风格豪辣灏烂。写秋天之景而意象绚丽壮阔,不着悲凉肃杀语;抒归隐之情,亦豪迈旷放,毫无人生如梦、及时行乐之颓唐情调。且对偶精美自然,音律畅适和谐,特别是此曲末句,平仄既切合音律“第一着”末二字用“平去”,抒情又十分自然、顺理成章,堪称声文并茂。
这是一首抒写隐逸之情的小令,情景交融,颇具诗意。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地赞美:秋天的景色真美、真迷人啊,它简直可以入诗入画呢!这一句虽然没有向人们具体展示秋景的美丽,但却起到一种勾起人们欣赏秋景欲念的作用,所以并不是闲笔。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
“红叶满山溪”,这是一个色彩鲜明的远景镜头,意境开阔,引人入胜。秋天来了,千山万壑到处是一片片殷红的颜色,经霜的树叶胜似二月的春花,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金秋时节,正是秋天独有的景观。一个“满”字给人增添无限寥廓的感觉。
“松径偏宜”,这是一个中景。面对“红叶满山溪”这样迷人的景观,如果只能远眺,不能近看,岂不令人望景兴叹!仔细搜寻,果然有“曲径通幽”,近处正有一条方便的弯曲小径,青松掩映,盘桓而上,直达山巅。“松径偏宜”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意。青翠的松柏与满山的红叶形成色彩对比,加深了人们的视觉印象。
“黄菊绕东篱”,写身边景物,是近景。盛开的黄花环绕着简陋的竹篱,一派农家氛围,一派田园风光。陶渊明《饮酒之五》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用其中的一句,只换了两个字,是为了韵脚上的需要,也是为了在色彩上与上二句形成统一和对比。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谊,秋意盎然。
但是,如果仅止于此,读者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幅描写秋景的静物画。显然,这没有完成作者“诗言志”的命意。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家多以景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志。因此,接下来作者写道:“正清樽斟泼酷,有白衣劝酒杯。”对于这一句,既可理解为作者直抒胸臆的议论、述怀:秋景佳酿,正是举杯畅饮的好时机。又可视为画中人物的行动:画面上的隐士正自酌自饮,白衣童子殷勤劝杯。这样,静止的画面上便顿时增添了生气,恰如一幅清秋醉饮图显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仿佛听见画中的隐士正琅琅有声地吟哦着陶渊明的诗句。“白衣”勾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是作者对人生、仕途的思考。想到仕途的险恶,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虚幻,愤世嫉俗,感念万端,集中概括为一句:即使官至极品,又于事何济!这是对仕途的否定,也是对现实的绝望。“归,学取他渊明醉”。陶渊明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自免去职,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里说学习陶渊明,表示了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决心。以上几句曲文,既象画中人的独白,又象是这幅清秋醉饮图的题赞。画龙点睛,醒人耳目。
关汉卿
秋景堪题⑴,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⑵,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⑶,有白衣劝酒杯⑷。官品极⑸,到底成何济⑹!归,学取他渊明醉⑺。
[注释
⑴堪题:值得写,值得描画。
⑵松径:指隐居的园圃。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又《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下句。
⑶泼醅(pēi):没有漉过的酒。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
⑷白衣劝酒:陶渊明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正苦无酒,忽值江州剌史王弘派白衣送酒至,陶渊明于是就酌,烂醉而归。白衣,给官府当差的人。
⑸官品极:最高的官阶。
⑹成何济:有什么益处。济,益处。
⑺渊明:晋代陶潜的字,他是我国四至五世纪时的著名诗人。他过不惯官场的生活,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写了一篇《归去来辞》,就挂冠而归了。
[参考译文]
秋天的景色值得描绘,火红的枫叶叶漫山遍野。幽邃的松径,更使人神清气爽。大地上金灿灿的菊花团团盘绕菊园。空闲时,端起光洁的酒杯斟满家常酒开怀畅饮,酒喝完了就会有纯朴的老百姓前来劝酒。出仕做官,纵然品级升到极限,最终能会有什么救助呢?所以不如学陶渊明归隐以醉解忧。
赏析:
这首小令描写了秋山景色的绚丽宜人,诗人游山的诗酒豪兴和由此而生的归隐之叹,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此曲风格豪辣灏烂。写秋天之景而意象绚丽壮阔,不着悲凉肃杀语;抒归隐之情,亦豪迈旷放,毫无人生如梦、及时行乐之颓唐情调。且对偶精美自然,音律畅适和谐,特别是此曲末句,平仄既切合音律“第一着”末二字用“平去”,抒情又十分自然、顺理成章,堪称声文并茂。
这是一首抒写隐逸之情的小令,情景交融,颇具诗意。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地赞美:秋天的景色真美、真迷人啊,它简直可以入诗入画呢!这一句虽然没有向人们具体展示秋景的美丽,但却起到一种勾起人们欣赏秋景欲念的作用,所以并不是闲笔。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
“红叶满山溪”,这是一个色彩鲜明的远景镜头,意境开阔,引人入胜。秋天来了,千山万壑到处是一片片殷红的颜色,经霜的树叶胜似二月的春花,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金秋时节,正是秋天独有的景观。一个“满”字给人增添无限寥廓的感觉。
“松径偏宜”,这是一个中景。面对“红叶满山溪”这样迷人的景观,如果只能远眺,不能近看,岂不令人望景兴叹!仔细搜寻,果然有“曲径通幽”,近处正有一条方便的弯曲小径,青松掩映,盘桓而上,直达山巅。“松径偏宜”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意。青翠的松柏与满山的红叶形成色彩对比,加深了人们的视觉印象。
“黄菊绕东篱”,写身边景物,是近景。盛开的黄花环绕着简陋的竹篱,一派农家氛围,一派田园风光。陶渊明《饮酒之五》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用其中的一句,只换了两个字,是为了韵脚上的需要,也是为了在色彩上与上二句形成统一和对比。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谊,秋意盎然。
但是,如果仅止于此,读者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幅描写秋景的静物画。显然,这没有完成作者“诗言志”的命意。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家多以景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志。因此,接下来作者写道:“正清樽斟泼酷,有白衣劝酒杯。”对于这一句,既可理解为作者直抒胸臆的议论、述怀:秋景佳酿,正是举杯畅饮的好时机。又可视为画中人物的行动:画面上的隐士正自酌自饮,白衣童子殷勤劝杯。这样,静止的画面上便顿时增添了生气,恰如一幅清秋醉饮图显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仿佛听见画中的隐士正琅琅有声地吟哦着陶渊明的诗句。“白衣”勾引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是作者对人生、仕途的思考。想到仕途的险恶,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虚幻,愤世嫉俗,感念万端,集中概括为一句:即使官至极品,又于事何济!这是对仕途的否定,也是对现实的绝望。“归,学取他渊明醉”。陶渊明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自免去职,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里说学习陶渊明,表示了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决心。以上几句曲文,既象画中人的独白,又象是这幅清秋醉饮图的题赞。画龙点睛,醒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