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法学的“洋翰林”——程树德》阅读答案
时间:2017-08-22
中国现代法学的“洋翰林”——程树德
程树德先生曾获举人功名,后留学于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通过留学生授职考诫,赐予法政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先生十岁丧母,孤苦无依;勤奋自学,通育达兰,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先生二十九岁,首部著作《国际私法》七卷问世;1919年,《汉律考》七卷问世。
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这是树德先生平生最为重秀的著作之一。曾于1935年再版,后又重版两次。此著广收从公元前2世纪起至公元后7世纪间历代已经散失了的法律、科令、格式'刑名和其他相关资料,并作了综合考证与论述。以十年之功,编成《九朝律考》二十卷,三十余万言。参考书藉凡數百种,内容包括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朝律考(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据与论证。新中国成立前,此书在国外已有多种译本=在国内列入大学教材,现在仍为政法高校研究生必读参考书目,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程氏有云:“余尝谓有清一代经学词章远轶前轨,独律学阙馬不讲。纪文达编幕《四库全书》,政书类法令之属仅收二部,存目仅收五部,其按语则谓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所录略存梗概,不求备也。此论一创,律学益微。将清代统治者不重视法律因而造成律学衰落之弊病予以发微,影响深远。1955年重版时,商务印书馆编审部曾评价云:“该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史而言,不但可以供研究我国法律变迁沿革的人作参考,而且也是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
1928年,《中国法制史》问世。这是为京师法科学生所编的教材。上溯黄帝,下逮有清,以简括之笔,阐述历代法令及刑制的发展。1931年,《比较国际私法》出版。 1933年,《说文稽古编》出版。先生在叙迷著述旨趣时曾云:“性耽古籍,不能自已,偶检阅旧藏《说文解字》诸书,颇悟‘因字求史’之法,遂有《说文稽古编》之作。”从文字之形成,窥上古逸史与其社会之情状,是此书的创造性探索之所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由于多年辛苦工作,积劳成疾,1933年,树德先生患血管硬化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南迁,先生失去教职,从此经济来源断绝,处境凄惨,衣食不完。在日伪统治时期,先生病无医药,生活无着,子女多而幼弱,因而困窘不堪,至病况不断恶化,最终瘫痪。在病中,先生著成《论语集释》四十卷。这也是先生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为弘杨中华固有文化,以“目难睁不能视,手颤抖不能书”之病弱残躯,自己口述,亲戚笔录,历时九年,《论语集释》终于在1942年脱稿。所引书目六百八十种,全书共一百四十万言。此书为研究《论语》之学者提供了自汉至清的详尽资料。又对《论语》之训诂注释有充分考证,用各家学说阐明孔子的思想本盾,为译注、研究《论语》的学者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根据。
(摘编自邸永君《“洋翰林”——中国现代法学大家程树德》)
相关链接
①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未有不愛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毀灭其文化,移易其思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著者以风烛残年,不惜汗蒸指皲之劳,穷年矻矻以为此者,亦欲以发扬吾国固有文化,间执孔子学说不合现代潮流之狂喙,期使国人之舍本逐末、徇人失己者俾废然知返。余之志如是而已。
(程树德《论语集释.自序》)
②程树德是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莫基人之一,他的《九朝律考》一书,与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一起,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九朝律考》对唐以前的汉、魏、晋、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等九个朝代的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进行了考证、梳理和甄别,从中采摭了内容丰富的律、章程、令、科、比、故事、谓、条等法律资料,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这九个朝代法律发展的大体面貌。对每一个朝代律令状况的具体考证十分细致,以 “汉律考”为例,涉及律名考、刑名考、律文考、律令杂考、沿革考、春秋决狱考、律家考等8个方面。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朝代的法律制度和思想等提供了基本素材:勾勒出了中国 古代法律发展的“律系表”。
(何勤华《程树德与< 九朝律考>》)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程树德所经历的苦难,少年丧母,晚景困窘,身患重疾,国家动荡,也介绍了他的主要著作,详略得当。
B.光绪三十二年,七卷本《国际私法》出版,这是程树德第一部作品,他当时年仅29岁,从此他的作品陆续问世,一生著作等身,泽被后世。
C.程树德的《九朝律考》面世以来多次再版,而且在国外也有多种译本,此书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力,曾被列入大学教材.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D.程树徳作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法学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在经学上也有贡献,如《论语集释》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国际私法》完成以后,程树德把研究领域从国际转人国内,转而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进行深人研究,用十年的功夫,完成了对九个朝代法律的考据和论证。
B.在程树徳看来,清朝在经学、文学方面都能够超过前代,但在法律领域却一片衰微,究其原因,皆在于纪昀编辑《四库全书》时对律学的有意贬抑。
C.程树德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中国法制史》,从黄帝时期的法律科令、刑法制度—直论述到淸朝时期,详尽地勾勒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D.根据文宇的形成,窥察上古社会的信息,以补古史之缺,程树德创制的“因字求史”的治学方法,为他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E.程树德《九朝律考》《论语集释》为有关研究领域提供了相关资料,并对所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考证,为后_学者的研究提供素材或依据。
9.程树德是一位多产的大家,他蔚然大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7.C
8.AE
9.①幼学功底,海外视野。他童年就熟读经史,博览群书,加之留学日本,开阔视野,深广的学养促进了他后来的大成。②耽溺古籍,文化担当。他性喜古籍,从《说文解字》中司出新方法,又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痛惜国学之不振,编撰出《论语集释》。③秉性勤奋,意志强大。他童年就具有通宵达旦的勤奋精神,晚年面对疴又不屈服,这是他能取得大成就的内在因素。④注重考证,详尽细致。他对各种文献、资料等加以考证,完成有关著作。(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程树德先生曾获举人功名,后留学于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通过留学生授职考诫,赐予法政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先生十岁丧母,孤苦无依;勤奋自学,通育达兰,熟读经史,博览群书。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先生二十九岁,首部著作《国际私法》七卷问世;1919年,《汉律考》七卷问世。
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这是树德先生平生最为重秀的著作之一。曾于1935年再版,后又重版两次。此著广收从公元前2世纪起至公元后7世纪间历代已经散失了的法律、科令、格式'刑名和其他相关资料,并作了综合考证与论述。以十年之功,编成《九朝律考》二十卷,三十余万言。参考书藉凡數百种,内容包括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朝律考(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据与论证。新中国成立前,此书在国外已有多种译本=在国内列入大学教材,现在仍为政法高校研究生必读参考书目,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程氏有云:“余尝谓有清一代经学词章远轶前轨,独律学阙馬不讲。纪文达编幕《四库全书》,政书类法令之属仅收二部,存目仅收五部,其按语则谓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所录略存梗概,不求备也。此论一创,律学益微。将清代统治者不重视法律因而造成律学衰落之弊病予以发微,影响深远。1955年重版时,商务印书馆编审部曾评价云:“该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法律史而言,不但可以供研究我国法律变迁沿革的人作参考,而且也是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
1928年,《中国法制史》问世。这是为京师法科学生所编的教材。上溯黄帝,下逮有清,以简括之笔,阐述历代法令及刑制的发展。1931年,《比较国际私法》出版。 1933年,《说文稽古编》出版。先生在叙迷著述旨趣时曾云:“性耽古籍,不能自已,偶检阅旧藏《说文解字》诸书,颇悟‘因字求史’之法,遂有《说文稽古编》之作。”从文字之形成,窥上古逸史与其社会之情状,是此书的创造性探索之所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由于多年辛苦工作,积劳成疾,1933年,树德先生患血管硬化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南迁,先生失去教职,从此经济来源断绝,处境凄惨,衣食不完。在日伪统治时期,先生病无医药,生活无着,子女多而幼弱,因而困窘不堪,至病况不断恶化,最终瘫痪。在病中,先生著成《论语集释》四十卷。这也是先生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为弘杨中华固有文化,以“目难睁不能视,手颤抖不能书”之病弱残躯,自己口述,亲戚笔录,历时九年,《论语集释》终于在1942年脱稿。所引书目六百八十种,全书共一百四十万言。此书为研究《论语》之学者提供了自汉至清的详尽资料。又对《论语》之训诂注释有充分考证,用各家学说阐明孔子的思想本盾,为译注、研究《论语》的学者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根据。
(摘编自邸永君《“洋翰林”——中国现代法学大家程树德》)
相关链接
①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未有不愛其国之文化。思想之鹄,教育之程,皆以是为准。反之而毀灭其文化,移易其思想,变更其教育,则必不利于其国者也。著者以风烛残年,不惜汗蒸指皲之劳,穷年矻矻以为此者,亦欲以发扬吾国固有文化,间执孔子学说不合现代潮流之狂喙,期使国人之舍本逐末、徇人失己者俾废然知返。余之志如是而已。
(程树德《论语集释.自序》)
②程树德是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莫基人之一,他的《九朝律考》一书,与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一起,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九朝律考》对唐以前的汉、魏、晋、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等九个朝代的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进行了考证、梳理和甄别,从中采摭了内容丰富的律、章程、令、科、比、故事、谓、条等法律资料,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这九个朝代法律发展的大体面貌。对每一个朝代律令状况的具体考证十分细致,以 “汉律考”为例,涉及律名考、刑名考、律文考、律令杂考、沿革考、春秋决狱考、律家考等8个方面。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朝代的法律制度和思想等提供了基本素材:勾勒出了中国 古代法律发展的“律系表”。
(何勤华《程树德与< 九朝律考>》)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程树德所经历的苦难,少年丧母,晚景困窘,身患重疾,国家动荡,也介绍了他的主要著作,详略得当。
B.光绪三十二年,七卷本《国际私法》出版,这是程树德第一部作品,他当时年仅29岁,从此他的作品陆续问世,一生著作等身,泽被后世。
C.程树德的《九朝律考》面世以来多次再版,而且在国外也有多种译本,此书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力,曾被列入大学教材.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D.程树徳作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法学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在经学上也有贡献,如《论语集释》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国际私法》完成以后,程树德把研究领域从国际转人国内,转而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进行深人研究,用十年的功夫,完成了对九个朝代法律的考据和论证。
B.在程树徳看来,清朝在经学、文学方面都能够超过前代,但在法律领域却一片衰微,究其原因,皆在于纪昀编辑《四库全书》时对律学的有意贬抑。
C.程树德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中国法制史》,从黄帝时期的法律科令、刑法制度—直论述到淸朝时期,详尽地勾勒出中国法制的发展脉络。
D.根据文宇的形成,窥察上古社会的信息,以补古史之缺,程树德创制的“因字求史”的治学方法,为他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E.程树德《九朝律考》《论语集释》为有关研究领域提供了相关资料,并对所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考证,为后_学者的研究提供素材或依据。
9.程树德是一位多产的大家,他蔚然大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7.C
8.AE
9.①幼学功底,海外视野。他童年就熟读经史,博览群书,加之留学日本,开阔视野,深广的学养促进了他后来的大成。②耽溺古籍,文化担当。他性喜古籍,从《说文解字》中司出新方法,又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痛惜国学之不振,编撰出《论语集释》。③秉性勤奋,意志强大。他童年就具有通宵达旦的勤奋精神,晚年面对疴又不屈服,这是他能取得大成就的内在因素。④注重考证,详尽细致。他对各种文献、资料等加以考证,完成有关著作。(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