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昆明市2024届高三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4-04-14
2024届高三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生成的,逐渐演化成为现在所呈现的形状。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反映出类似的思想萌芽。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盘古开天地”传说。三国时期徐整编撰的《三五历纪》一书中有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与基督教文明的创世纪传说相比,盘古开天地传说的神创论色彩比较淡:导致天地开辟的因素是自然本身所蕴含的阴气和阳气,甚至盘古本身也有一个诞生成长的过程;宇宙的现状是宇宙长期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是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的。
到了西汉,事情有了转机。《淮南子·天文训》指出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这团气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阳气轻清,飞扬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物衍生。显然,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阴阳二气性质上的差异是宇宙生成演化的根本动力。至此,中国古代的宇宙演化理论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理论的繁荣阶段。
在汉代的宇宙演化理论中,东汉张衡的学说值得一提。他在《灵宪》一文中提出“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在这里,张衡描绘的宇宙演化的最后格局与《淮南子》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关系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与当时天文界存在着的浑盖之争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既然阳气轻清,理应上扬,它为什么不上浮形成天,而是要包在地外?对此,在张衡的理论中找不出合理的答案来,这就形成了一对新的矛盾。汉代宇宙演化理论全面繁荣的景象,到张衡这里戛然而止。
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的成熟是以南宋朱熹学说的问世为标志的。他不再从阴阳二气的性质出发,而是从其运行角度出发,用习见的旋涡现象比拟宇宙演化,合理地说明了浑天格局的形成原因。该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对欧洲的思想界也产生了某种影响。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在古代社会,神话传说最容易与天文学发生联系,“女娲补天”就是一例。《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女娲炼石补天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界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固体天壳观念。苍天既然能产生裂隙,该裂隙能用固体的五色石来修补,说明天本身一定是固体的。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结构学说中,有像宣夜说那样,主张天没有质地,纯粹是气组成的。但在天文学家那里,这样的观点从来就没有被认可过。原因在于,当人们仰视天象时,会看到恒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围绕大地旋转,彼此之间的距离永远保持不变,古人无地球自转之说,除了认为天是固体的、恒星镶嵌于其上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这里我们看到,古人在构思神话时,是如何受到他们所拥有的科学知识的影响的。   
“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更多地是借重于盖天说,因为盖天说的天上地下模式为人神分离提供了理想的依据。若采用浑天说,则很难想像神如何能够居住于人之脚下。但盖天说也有问题,其理论缺陷的关键在于固体的天硕大厚重,如何能够在地的上方悬空而不坠落?实际上,盖天说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对这一问题预先是有所考虑的。盖天家们主张阳气轻清,上浮为天。既然是轻的,就不存在坍塌的危险。但这一理论预设与人们的直观感觉与实际观测结果相去甚远。换言之,《淮南子》的作者在其文中杂用了神话来解释天文学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以之使自己的理论保持形式上的完整性。
(摘编自关增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文学知识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与天文学的关系来看,“盘古开天地”是有关宇宙结构的传说,“女娲补天”则是有关宇宙生成的神话。
B.要讨论产生宇宙的原初物质是否存在,合理的答案只能是“无”,因此,老子的看法体现了逻辑的必然。
C.《淮南子》的作者由于受到科学知识的局限,在讲述宇宙理论时插入神话传说,以此来保持形式完整。
D.材料一以时间串联我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的发展历程,材料二则从女娲补天的神话中探寻相关天文学知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天文学关系密切,材料一将盘古开天地传说与创世纪传说对比,指出宇宙的产生主要是大自然内部因素的结果。
B.《淮南子·天文训》与张衡均提及天地关系问题,前者体现的是浑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后者则与盖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相一致。
C.古人在构思人神关系时认为,盖天说主张的天地模式比浑天说更为理想,由此可见,盖天说更为古代天文学家所认同。
D.古人在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时,更重视的是直观感觉与实际校验情况,这与关增建在《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的观点一致。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浑天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B.《晋书·天文志》:“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瞥精绝,故苍苍然也……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
C.杨雄在高山顶上取一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
D.《晋书·天文志》:“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宇宙演化理论发展历程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图片
A.宇宙生于无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宇宙生成演化理论的形成,因为古人无法说清宇宙创生的具体过程。
B.在张衡之后,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步入了缓慢期,这与其无法合理地解释宇宙结构的生成原因有关。
C.《淮南子》赋予阴阳二气不同的性质,它们因此而形成天地,这显然也影响到了“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
D.朱熹从运动的角度构建出合理的宇宙演化模型,这成为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5.阴阳学说对我国古人认识宇宙有哪些重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他要一颗纽扣
施蛰存
在战地医院服务了八个月的薛小姐,回到昆明来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负责五百七十四号病床,在这个病床经过的伤兵,少不了三四十个,然而我只记得他这么一个。
当他第一天上午被抬来移放在这个病床上,吴医官揭开那遮盖在他身上的灰毡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他张开了嘴,从满嘴的血和污泥中间,我看出了他的确在笑。我立刻想到这一定是个伤害了神经的,听说有一个伤兵就是这样的变成了疯人,永远的疯了。
吴医官检视的结果,并不致命,虽然流了许多血。大腿上中了一弹,左手被炸掉了一个手掌。我们给他洗拭掉血污,用了药,包裹了那条腿和没有了手掌的手,他居然就睡熟了,一声也没有痛楚地叫喊。我当时就觉得很怕,只怕他醒了会跳下床做出不知怎么样可怕的事情来。
然而他睡得很好,一睡就睡到第二日天亮。早晨八点钟去接班的时候,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
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并且,居然会很清楚地说:“给一杯水喝。”
侧着嘴喝完了水,他好像很满足了似的行着深呼吸,渐渐地闭上眼睛。没几秒钟,又睁开了眼睛,心里在想些什么似地呆看着。最后,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笑。但是,这回,我发现了这并不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官的人的痴笑。
“怎么样?辛苦呢,朋友。什么地方痛?”
他并不回答,只笑,似乎完全在想自己的事情。此外的行为就是睡眠了。大概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我终于这样断定了他的性格。
一天,当他的伤口差不多已有七分好了的时候,当他又在莞尔而笑的时候,我禁不住要对他发生兴趣了。我就问:“喂,朋友,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老是笑?有什么好笑的?”
“不死,不该笑笑吗?”这是他进院后,除了要茶水之外的第一句话。
我不知怎样回答他才好。他的话不是很对吗?当一个伤兵发现他自己毕竟死不了的时候,不很高兴吗?我觉得不应该放过他这个高兴说话的机会,便看着他的脸。终于,是他先开口了:“你在想我多么怕死,是吧。”我说:“那没有什么,谁都怕死,不过……”
但是他摇摇头:“我们当兵的谁都得等着死,怕死的也不当兵啦。哪儿有不死人的打仗?你说我怕死吗?不是,我也从来没怕过死。这会儿我就抵准死完了,可是活过来一看,死不了,这才够高兴。我高兴就笑。哎,人生在世,高兴了干嘛不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了院我就得先算一道命,到底还有些什么福享的。”说了他又非常快乐地笑了。
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这时候,刚有一个慰劳队进来,挨着每一个病床送东西。他一边笑一边检视着这些东西。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重要事情似的,敛尽了笑容,抬起头来向左右看了一眼,仿佛要招呼什么人似的。于是我又走到他床边去。
“我想起来了!”他说,“是了,薛小姐,你去告诉他们,下回送东西给前线的弟兄,千万不要忘了针线和纽扣!喂,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
“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   
他又笑起来,好像炫耀一些没有人看见过的宝物一般。“就是纽扣,衣裳上的纽扣。我就是为了一颗纽扣,差一点死了。你说,一件军衣上哪一颗纽扣最要紧?喉咙底下第一颗。前几天那么冷,今年发下来的棉衣没有一个纽扣安牢的。我的那一件,头天穿上身,第一个纽扣就给我扯掉。我把它揣在口袋里,想找一根针线来缝牢,可是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好容易有那么一天碰到一个弟兄在缝破衣,我就借针线来使一使,谁知道一摸口袋里,找不到那个纽扣了,翻转口袋来也还是没有,多糟!
“从此我就天天等纽扣,什么地方去找一颗纽扣来缝上这个漏风洞呢?谁会给我送一颗纽扣来呢?
“我就为了一颗纽扣打仗啦。有个东洋兵正在爬过来,爬过来,一个弟兄就开了枪,一枪就把他打翻了。我一想,不错,他衣裳上不是也有纽扣吗?我就跳出壕沟去。我不管人家怎么嚷着劝,为了要得到一颗纽扣。我才走到那死鬼旁边,才蹲下去想摘下那纽扣来,就听见耳朵边一缕风,一个嘘声,我觉得那么的一震,完啦。我心里一下子想,这回就死啦。
“谁知道死不了,我给送到这里来了。当我醒回来一看,想一摸,手呢?才知道单单丢了一个手。我才笑起来,你说这不该笑吗?他们会不会给我换一件新棉衣?要是换,请你告诉他们,第一个纽扣要缝紧,别马虎。
“可是,我一醒过来就想到我这个手牺牲得太冤了。我何必一定要在那死鬼身上找纽扣?我把自己衣裳上最底下那一颗扯下来,缝在上边不就成了吗?脑袋给想糊涂了,老是想不到,你说这不傻吗?我现在就成天笑自己太傻了,要是为了这颗纽扣送了命,那不是更冤吗?”
“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薛小姐说,“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
一九四O年六月十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仅是薛小姐负责的一张574号病床就安顿过三四十个人,可见抗战中的牺牲、伤残之巨,这为战士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B.战士入院后从未痛楚地叫喊,只是一味地笑,呆想,睡觉,薛小姐认为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文章最后也证实了她的判断。
C.纵观全文,战士爱笑,既是为自己抵准要死却大难不死而开心,也是为发现了自己为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的“傻”而自嘲。
D.作者并未亲历亲见,却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一个战士的故事,喜爱中有敬意,还通过一颗纽扣这个细小之物表达了对抗战事业的思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抗战中的一件事,主体内容由薛小姐展开,而事件的真相又由战士揭示,给人以曲折有致、别有洞天之感。
B.流血、伤亡是战争的本来面貌,但本文却着力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生动活泼的人性,令人动容,以小见大。
C.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头讲述特点,很符合人物身份,如战士说话时多短句,常重复,爱反问,话题或内容时常跳跃等。
D.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从而才展开了纽扣故事的全貌。
8.在与战士的交往过程中,薛小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本文的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作者以此命题的用意。(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