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拟咏怀(其七)》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14-12-16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1)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①用典:“枯木期填海” 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3分)
或:“青山望断河”, 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3分)
[注释]
1.庾: (yǔ)
[评析]
庾信是宫体诗派的重要作家。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内容关乎色情,形式绮丽浓艳。后期庾信被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特殊的生活背景,铸就了庾信后期诗赋的特色和成就。表现乡关之思、身世之叹是庾信后期作品的的主要内容。本诗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他故国难归的悲痛和对故国深沉的怀念。思想的转变也使诗的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前期的绮艳一变为刚健深沉、苍凉悲壮。杜甫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谓一语破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无法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悲痛。
本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无好处。
赏析:
庾信,南北朝诗人,以写作他在南朝梁代时,十五岁就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后又陪同太子箫纲 (梁简文帝)等写诗,写了不少绮艳的“宫体诗”,他也因工于“宫体诗”而著称;后来还因诗才受重用,历任梁湘东国常侍、建康令等要职;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55年),他奉元帝之命出使北朝西魏,但抵长安不久,西魏攻克南朝梁之首府江陵,杀了梁元帝,梁遂衰亡。他因诗名为北朝赏识,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但他仍常怀念南方故国,长安时期的诗作,就一改往日的绮艳,常发悲愤哀怨的怀乡之声。这里所选的《拟咏怀》其七,就显示了他在北朝时诗作的这个特点。
这首选诗,是他羁留北方之后所写。该时,梁朝的消息断绝;他寄居异地,听胡笳羌笛而思乡心切,于是写下这首诗歌。以寄托还乡的希望和幻想。
开头“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两句,写故国音信断绝后的孤苦状况。榆关,或称榆塞,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是通往南方的关口。但是现在,南来北往的“汉使”(汉朝的使臣,这里代指南朝的使者)已经很久没到这边来了。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羁留西魏时那寂寞孤清的境况。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两句,是说他在西魏这异邦之地,听到胡笳与羌笛这些异邦之音,引起内心的伤悲。胡笳、羌笛:都是北方民族的乐器。这些北域乐器发出的生疏的声音,从熟悉与喜爱南国音乐的诗人听来,自然都是孤清与哀怨之音了。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两句,说的是诗人在这样寂寞与孤清的环境中度日,日子是如何的难捱,思乡是如何的痛苦,乃至痛苦得人也消瘦了,眼睛也哭坏了:本来就是“纤腰”(细腰),由于思乡的忧愁,束腰的白绢(“束素”)也减短了(间接说明人消瘦了,腰围减细了)。而眼睛(“横波”,指眼睛),也因为流了很多饱含离恨的眼泪(“别泪”),而哭坏(“损”)了。
最后四句,是就上述的离愁别恨,抒发出自己的感慨:“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两句,是说自己有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忧能伤人,青春的年华也没有多少了。(“恨心”,就是别恨。红颜,指青春。)“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两句,是引入“精卫填海”神话故事作归结,说自己虽然回不去了,但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像炎帝之女化为“精卫鸟”,以微木填海的一样,以枯木填海,用青山断河,来实现自己的故国梦。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历仕西魏、北周。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1)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2)①用典:“枯木期填海” 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3分)
或:“青山望断河”, 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3分)
[注释]
1.庾: (yǔ)
[评析]
庾信是宫体诗派的重要作家。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内容关乎色情,形式绮丽浓艳。后期庾信被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特殊的生活背景,铸就了庾信后期诗赋的特色和成就。表现乡关之思、身世之叹是庾信后期作品的的主要内容。本诗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他故国难归的悲痛和对故国深沉的怀念。思想的转变也使诗的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前期的绮艳一变为刚健深沉、苍凉悲壮。杜甫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谓一语破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无法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悲痛。
本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无好处。
赏析:
庾信,南北朝诗人,以写作他在南朝梁代时,十五岁就入宫为太子萧统伴读,后又陪同太子箫纲 (梁简文帝)等写诗,写了不少绮艳的“宫体诗”,他也因工于“宫体诗”而著称;后来还因诗才受重用,历任梁湘东国常侍、建康令等要职;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55年),他奉元帝之命出使北朝西魏,但抵长安不久,西魏攻克南朝梁之首府江陵,杀了梁元帝,梁遂衰亡。他因诗名为北朝赏识,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但他仍常怀念南方故国,长安时期的诗作,就一改往日的绮艳,常发悲愤哀怨的怀乡之声。这里所选的《拟咏怀》其七,就显示了他在北朝时诗作的这个特点。
这首选诗,是他羁留北方之后所写。该时,梁朝的消息断绝;他寄居异地,听胡笳羌笛而思乡心切,于是写下这首诗歌。以寄托还乡的希望和幻想。
开头“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两句,写故国音信断绝后的孤苦状况。榆关,或称榆塞,在今陕西省榆林县东,是通往南方的关口。但是现在,南来北往的“汉使”(汉朝的使臣,这里代指南朝的使者)已经很久没到这边来了。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羁留西魏时那寂寞孤清的境况。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两句,是说他在西魏这异邦之地,听到胡笳与羌笛这些异邦之音,引起内心的伤悲。胡笳、羌笛:都是北方民族的乐器。这些北域乐器发出的生疏的声音,从熟悉与喜爱南国音乐的诗人听来,自然都是孤清与哀怨之音了。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两句,说的是诗人在这样寂寞与孤清的环境中度日,日子是如何的难捱,思乡是如何的痛苦,乃至痛苦得人也消瘦了,眼睛也哭坏了:本来就是“纤腰”(细腰),由于思乡的忧愁,束腰的白绢(“束素”)也减短了(间接说明人消瘦了,腰围减细了)。而眼睛(“横波”,指眼睛),也因为流了很多饱含离恨的眼泪(“别泪”),而哭坏(“损”)了。
最后四句,是就上述的离愁别恨,抒发出自己的感慨:“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两句,是说自己有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忧能伤人,青春的年华也没有多少了。(“恨心”,就是别恨。红颜,指青春。)“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两句,是引入“精卫填海”神话故事作归结,说自己虽然回不去了,但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像炎帝之女化为“精卫鸟”,以微木填海的一样,以枯木填海,用青山断河,来实现自己的故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