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论师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时间:2017-01-19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兄皆延师教之 延:邀请
B.弟子之所藉于师者 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偷 偷:怠惰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6.D(谅:诚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能成为他益友的愿望。
B(文中没有“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4分)
8.(1)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
评分建议:“道德”、“师”、“之人”,语句通顺,各1分。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5分)
答:喜好名声的心里,我年轻时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看重利益(的想法),我更不敢产生。
评分建议:“迄”、“惟利是视”、省略句、“出”,语句通顺,各1分。
9.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4分)
答.(4分)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前些日子,您委屈自己来拜访我,我因为事情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见。不久前我的门客说,您想要以我为老师,我不敢听到这件事。
为师之道废弃很久了。古时候所说的老师,是传授经书的老师,是德行学问为人表率的老师;现在所说的老师,是教童子试的老师,是教乡试与会试的老师,是接受学生投拜的老师。人长到五六岁,才能识字,渐渐长大,就要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父亲兄长都会请老师来教他们。父兄会说,你要跟他学习。我跟从他以他为师。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当老师。巫医百工之类的人都有当老师的(都有老师?),教童子试的老师如同巫医百工的老师,称呼他们为老师,是可以的。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同考官对于读书人,朝廷未曾同意他们被称为老师,而沿涉至今称呼他们为老师三百余年。然而法令又有“京城外的地方官、官职务低的官员回避”的惯例,就很久以来明确用老师的称呼他们了。汉代学子对举荐自己的主考官,有为他服丧的制度,而门生的名称,唐宋以来就有了。谈论他们的辈分,就称他们为前辈;谈论他们的交情友谊,就称是知己。因为他多一天的见识,就把先生长者的称号献给他,称呼他为老师,也是可以的。现在最没有说道的(最没意思的),是那些投拜之师了。表面高雅而内心庸俗,名义为公而实际上为私。老师对学生所求的是利益;传授学问解除疑惑,是没有的。谈到拜师的礼节,早晨到了傍晚就忘了。学生向老师借助的是权势;提出疑问讨论问题,是没有的;今日得志而明日就背离老师了。所以朝廷统一任命的官员,都可以面色庄严地当起了老师;而普通老百姓、小商小贩的儿子,都招来做学生。读书人学习从此苟且敷衍,官方风气从此毁坏,师道由此而坏从此败坏。
孟子曰:“人的坏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古时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名声;现在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利益。喜欢名声的想法,我年轻时候不免有,到现在就以喜欢名声为戒了;而只是看中利益,就不是我敢生出的想法。您跟我不是一天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臣,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做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 迂愚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谅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兄皆延师教之 延:邀请
B.弟子之所藉于师者 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偷 偷:怠惰
D.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6.D(谅:诚信。)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能成为他益友的愿望。
B(文中没有“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4分)
8.(1)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做老师,巫医百工这些人都有做老师的。
评分建议:“道德”、“师”、“之人”,语句通顺,各1分。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5分)
答:喜好名声的心里,我年轻时不免也有,到现在才以此为戒,而只看重利益(的想法),我更不敢产生。
评分建议:“迄”、“惟利是视”、省略句、“出”,语句通顺,各1分。
9.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4分)
答.(4分)①自己的才学品德不足为师;②自己的能力不能引荐友人;③自己性格固执,不愿求人;④不忍心看到友人被世风迷惑。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前些日子,您委屈自己来拜访我,我因为事情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见。不久前我的门客说,您想要以我为老师,我不敢听到这件事。
为师之道废弃很久了。古时候所说的老师,是传授经书的老师,是德行学问为人表率的老师;现在所说的老师,是教童子试的老师,是教乡试与会试的老师,是接受学生投拜的老师。人长到五六岁,才能识字,渐渐长大,就要学习科举考试的知识,父亲兄长都会请老师来教他们。父兄会说,你要跟他学习。我跟从他以他为师。不一定有品德修养的人可以当老师。巫医百工之类的人都有当老师的(都有老师?),教童子试的老师如同巫医百工的老师,称呼他们为老师,是可以的。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同考官对于读书人,朝廷未曾同意他们被称为老师,而沿涉至今称呼他们为老师三百余年。然而法令又有“京城外的地方官、官职务低的官员回避”的惯例,就很久以来明确用老师的称呼他们了。汉代学子对举荐自己的主考官,有为他服丧的制度,而门生的名称,唐宋以来就有了。谈论他们的辈分,就称他们为前辈;谈论他们的交情友谊,就称是知己。因为他多一天的见识,就把先生长者的称号献给他,称呼他为老师,也是可以的。现在最没有说道的(最没意思的),是那些投拜之师了。表面高雅而内心庸俗,名义为公而实际上为私。老师对学生所求的是利益;传授学问解除疑惑,是没有的。谈到拜师的礼节,早晨到了傍晚就忘了。学生向老师借助的是权势;提出疑问讨论问题,是没有的;今日得志而明日就背离老师了。所以朝廷统一任命的官员,都可以面色庄严地当起了老师;而普通老百姓、小商小贩的儿子,都招来做学生。读书人学习从此苟且敷衍,官方风气从此毁坏,师道由此而坏从此败坏。
孟子曰:“人的坏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古时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名声;现在喜欢当老师是为了利益。喜欢名声的想法,我年轻时候不免有,到现在就以喜欢名声为戒了;而只是看中利益,就不是我敢生出的想法。您跟我不是一天好朋友,却急于想以我为老师。我自己思量,文章道德不足以成为您的老师,而权势能力又不足以去引荐提拔您。如果想借助我来结交一两个有权势的官臣,我很少能成为援手,因为我浅薄而固执自保、不用私事去麻烦别人,朋友们都知道,我本来不想自己犯错,又怎么忍心来让您犯错呢?如果您认为我粗通经史、可以准备草野鄙陋的意见供您询问,以后以平等的身份往来相处,就足够了。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叫做三种有益的朋友,不知道 迂愚刚直的我能不能攀附您当您的一个益友呢?希望您裁断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