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阅读答案
时间:2020-05-20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唐)柳宗元
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①之下。余知释氏②之道且久,¨所愿也。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③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④,无不瞩焉。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⑤,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⑥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⑦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③墉:墙。④杪:树梢。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固 B.岂
C.以 D.亦
23.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4.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25.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
参考答案
22.A
23.C
24.借两个反问句推进议论,前一句“难道是事物有不同吗”,由事物没有变化引出领悟其中的佛道;第二句“难道人的本性有不同吗”,显然人性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心灵被蒙蔽了,由此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开启智慧光明。两个句式相似的反问句构成了议论层次拓展的标志性句子(或者:两个反问句既是对前面议论的追问,又自然引出深入的思考);使议论层层深入、条理分明。
25.开头叙述被贬永州无处可居,栖身“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以“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来自我宽慰,为下文议论佛道人性张本。第①段叙述因为居所昏暗,于是凿西窗,辟为门,建西轩,室外美景得以呈现在眼前;第②段的议论由改变环境的举动类比到领悟佛道方面,希望能够有人为他开凿心灵门窗,扩大接应万物的轩廊。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前后照应,有机结合。
(唐)柳宗元
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①之下。余知释氏②之道且久,¨所愿也。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③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④,无不瞩焉。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⑤,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⑥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⑦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③墉:墙。④杪:树梢。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固 B.岂
C.以 D.亦
23.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4.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25.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
参考答案
22.A
23.C
24.借两个反问句推进议论,前一句“难道是事物有不同吗”,由事物没有变化引出领悟其中的佛道;第二句“难道人的本性有不同吗”,显然人性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心灵被蒙蔽了,由此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开启智慧光明。两个句式相似的反问句构成了议论层次拓展的标志性句子(或者:两个反问句既是对前面议论的追问,又自然引出深入的思考);使议论层层深入、条理分明。
25.开头叙述被贬永州无处可居,栖身“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以“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来自我宽慰,为下文议论佛道人性张本。第①段叙述因为居所昏暗,于是凿西窗,辟为门,建西轩,室外美景得以呈现在眼前;第②段的议论由改变环境的举动类比到领悟佛道方面,希望能够有人为他开凿心灵门窗,扩大接应万物的轩廊。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前后照应,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