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先生文集序》试题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14-07-30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觑,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嵛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入,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离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蒉之对疑于亢。然推孔予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⑥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③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荐绅:士大夫。
《青霞先生文集序》,明代散文,作者茅坤,出自《青霞集》。青霞先生是指沈炼,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被杀害,因此受到天下士人推崇,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青霞先生文集》,这篇文章是茅坤为该文集撰写的序言。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薄:减轻。
C.特悯其人,矜其志/矜:敬重。
D.予谨识之/识:记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②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B.①发乎情,止乎礼义②其能遗也之乎
C.①不及飞一镞以相抗②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①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宰执深疾之( ) (2)以恣敌之出没( )
(3)稍稍传播( ) (4)始出死力相煽构( )
19.文中第二段有两个词的意思和“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句中“已而”的意思相近,它们是 、 (2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特薄其谴,徙之塞上。____________
(2)其子来请予序之首简。___________
21.沈君“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这“其怀”具体指:
(1)_____
(2)_____(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22.沈君遭谗受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1)这些作品渐渐流传下来,朝廷上下深感震撼和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诬陷,沈先生的杀身之祸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令塞外战士的战马腾跃。
18.(1)嫉恨 (2)放纵,任凭 (3)渐渐 (4)构陷罪名(每小题1分,共4分)
19.寻(1分) 未几(1分)
20.(1)只是减轻了对他的惩罚,把他贬谪(流放)到塞上。(3分)(2)沈君的儿子来请我为文集写篇序,(把这篇序)放在卷首(或作为全书第一篇)。(3分)
21.(1)上愤疆埸之日弛(1分)(2)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1分)
22.(1)他敢于直言进谏,在当时名声很大;(2)他所撰写的诗歌文章对时弊多有嘲讽指责;(3)他的言论传播开来,引起上下震恐。(答对1点给1分,共3分)
【作者介绍】
茅坤 (1512~1601) 明代散文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湖州)人。1538年(嘉靖十七年)进士。历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迁礼部主事,又转任吏部稽勉司,曾受牵连而谪为广平通判。后又屡迁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由于镇压广西瑶民起义有功而升为大名兵备副使。终被忌者中伤,落职归家隐居50余年而卒。1557年(嘉靖二十六年),曾为胡宗宪幕僚。著有《史记钞》、《纪剿除徐海本末》等。
原文翻译: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嵛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入,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离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蒉之对疑于亢。然推孔予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⑥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③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荐绅:士大夫。
《青霞先生文集序》,明代散文,作者茅坤,出自《青霞集》。青霞先生是指沈炼,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被杀害,因此受到天下士人推崇,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青霞先生文集》,这篇文章是茅坤为该文集撰写的序言。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薄:减轻。
C.特悯其人,矜其志/矜:敬重。
D.予谨识之/识:记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②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B.①发乎情,止乎礼义②其能遗也之乎
C.①不及飞一镞以相抗②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①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宰执深疾之( ) (2)以恣敌之出没( )
(3)稍稍传播( ) (4)始出死力相煽构( )
19.文中第二段有两个词的意思和“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句中“已而”的意思相近,它们是 、 (2分)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特薄其谴,徙之塞上。____________
(2)其子来请予序之首简。___________
21.沈君“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这“其怀”具体指:
(1)_____
(2)_____(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22.沈君遭谗受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1)这些作品渐渐流传下来,朝廷上下深感震撼和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造谣诬陷,沈先生的杀身之祸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它们足以使奸臣贼子胆寒,令塞外战士的战马腾跃。
18.(1)嫉恨 (2)放纵,任凭 (3)渐渐 (4)构陷罪名(每小题1分,共4分)
19.寻(1分) 未几(1分)
20.(1)只是减轻了对他的惩罚,把他贬谪(流放)到塞上。(3分)(2)沈君的儿子来请我为文集写篇序,(把这篇序)放在卷首(或作为全书第一篇)。(3分)
21.(1)上愤疆埸之日弛(1分)(2)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1分)
22.(1)他敢于直言进谏,在当时名声很大;(2)他所撰写的诗歌文章对时弊多有嘲讽指责;(3)他的言论传播开来,引起上下震恐。(答对1点给1分,共3分)
【作者介绍】
茅坤 (1512~1601) 明代散文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湖州)人。1538年(嘉靖十七年)进士。历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迁礼部主事,又转任吏部稽勉司,曾受牵连而谪为广平通判。后又屡迁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由于镇压广西瑶民起义有功而升为大名兵备副使。终被忌者中伤,落职归家隐居50余年而卒。1557年(嘉靖二十六年),曾为胡宗宪幕僚。著有《史记钞》、《纪剿除徐海本末》等。
原文翻译: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