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岳《骤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4-08-25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试题】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作者简介】
华岳(?-一二二一),字子西,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韩侂胄当国,岳以武学生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等,下大理狱,临管建宁。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一二一七)复入学登第,为殿前司官属。十四年,谋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有《翠微南征录》十一卷,其中诗十卷。《宋史》卷四五五有传。华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旧抄本(简称抄本),并酌采抄本书末所附近人张元济所作校勘记(简称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意译】
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
【鉴赏】
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牧童眼中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富于生活情趣。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本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试题】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作者简介】
华岳(?-一二二一),字子西,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韩侂胄当国,岳以武学生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等,下大理狱,临管建宁。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一二一七)复入学登第,为殿前司官属。十四年,谋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有《翠微南征录》十一卷,其中诗十卷。《宋史》卷四五五有传。华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旧抄本(简称抄本),并酌采抄本书末所附近人张元济所作校勘记(简称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意译】
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
【鉴赏】
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牧童眼中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富于生活情趣。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本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