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司马光《夏日西斋书事》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14-08-25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榴花:石榴花
[2]斋:书房。

(1)诗中的“地偏”与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的“地偏”是否反映了同一种心态?为什么?(3 分)
(2)指出最后一句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3 分)
参考答案
(1)不同。司马光为孤寂之情,陶渊明怡然自得而无所求。(3 分。前一问 1 分, 后一问2 分)
(2)衬托。突出环境的幽静和孤寂心情。(3 分。手法1 分,作用2 分)

赏析:
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开到一半的石榴花鲜艳欲滴,与浓绿的叶子相得益彰,风雨欲来,苍翠的槐树影子更为深沉,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里,处处苍苔,上面布满飞鸟栖息时指爪留下的痕迹。从而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说:“温公此诗,写闲居幽寂之意,然于尘埃之表,于此可以见公之于物澹然而无所泊也。”
诗作并非描绘夏日幽静清美,而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怀之诗。
司马光为何辞官,熟知宋史的人一定了解,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这还是比较温和的表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很多,王安石对反对派的打击力度的极其严酷的,作为变法反对派的中坚力量,与苏东坡等人一贬再贬的际遇相比,司马光辞官并不是最坏的结果。然而,司马光家世代为宦,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 20岁中进士及第,可谓功名早成。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五十出头,对于司马光来说,正当壮年,家学渊源,才学渊博,为政沉稳而富有经验,辞官实出于无奈,事非得以。当然,北宋都在开封,离洛阳并不远。虽辞官在家,但他心里是不是就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与追求呢?他是不是就能不顾社稷的振兴与安危呢?显然,他做不到!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没有遏止北宋的经济滑坡。司马光辞官在家,心情孤独,且忧心忡忡,怎么可能有幽静清美的心境。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描写的应该是农历五月仲夏的场景。榴花未全开,那是一种开而不全的状态,是一种欲放还收的状态。五月榴花似火,在浓密的榴叶的衬托下格外耀眼,未开全的榴花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五月的槐树绿荫正浓,摄人心魄,吸足了水分的槐树叶,给人一种黑压压的氛围。“槐影沉沉”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写心,所以作者用了“沉沉”来描述。但透过景物所给定的意象,我们隐约感知作者的心情,也是沉沉的,郁闷的。更可佐证的是,接下来就写到“雨势来”,仲夏的雨,那是什么样子的雨呢,作者没写,而是写到雨势。
参看唐代诗人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已成千古名句。此景有互通之妙,感觉上可以互参。“槐影沉沉雨势来”是静中寓动,静势中饱含着动能动势,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与此同时,还给人以一种深深的压力感。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容易理解,作者深深的孤寂感正是透过“小”、“偏”“不到”映射出来。因为,辞官,院是小的,地也是偏的,加上一怕牵连,二是已辞了官,以往来往甚密的同僚、朋友有的也受到了打击,所以“人不到”,写到这里,那份凄凉的境况自然地就流露了出来。
诗中静中寓动,写静中流露出来的凄凉心境是显见的。诗中未开全的“榴花”、“榴叶”、“沉沉的槐影”、欲来的“雨势”、地偏的“小院”,人不到的“小院”、满庭的“鸟迹”、“苍苔”所蕴含的丰富意象表达出来的内心孤寂,、凄凉以及政治斗争给他带来的不安。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3分)
阅读答案: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景物2分,情感2分,共4分)
(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 “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两诗表达的感情各2分,共4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