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高考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时间:2014-02-19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多格不行 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答案】A
【解析】A项“著”的意思有显著的意思,但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书面写定”的意思。从上下来来看,由于王尧臣替当时迫于饥荒的强盗详情,然后说“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到现在用什么呢,自然是法令了,“著令”就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B项的“释”和D项的“阴”都是常用义,放到语境中也很贴切。而C项的“格”字意思比较复杂,但通过原文中“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句就可以推断出“搁置”的意思是对的。依据题干,选择A。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是找出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也就是都能表明他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的一组。①句说的是王尧臣请求将王尧臣受怀疑的事情交付给御史,以审问调查出真相,表明了其为人正直,不偏颇的性格特点;②句说的是王尧臣在推荐人才时不为人的小节所拘,表明了他知人善用的性格特点;③句说即使打了败仗,也不能严格的责备主帅,这也表明了他正直的性格特点;④句说大家从此相信王尧臣让你说的了,侧面表明了他的忠信明智;⑤句说的是王尧臣即使有张永和贿赂,也不会因利而认可错误的行为,侧面表明了他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⑥句说的是王尧臣即使是有很多人说他的坏话,他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表明了他坚守正义的性格特点。通过理解,不难发现①句③句⑤句这一组是符合题干的,所以选择B。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答案】B
【解析】ACD三项与原文的意思全部符合。B项中说韩丞相因为好水之战指挥失利而致使任福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至败”的说法不相符,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利而战死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答案】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2分,其中“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各1分。)
【解析】句中“荒政”理解为“饥荒的法令”,“恤”理解成“体恤”的意思,“论”理解成“论处”的意思,然后注意“所”字结构的翻译就可以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2分;“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各1分。)
【解析】句中“遇”应该理解成“对待”的意思,“矫饰”理解成“虚假掩饰”的意思,“称”理解成“称誉、称赞”的意思,然后注意“甚众”的后置结构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多格不行 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答案】A
【解析】A项“著”的意思有显著的意思,但这里的意思应该是“书面写定”的意思。从上下来来看,由于王尧臣替当时迫于饥荒的强盗详情,然后说“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到现在用什么呢,自然是法令了,“著令”就是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B项的“释”和D项的“阴”都是常用义,放到语境中也很贴切。而C项的“格”字意思比较复杂,但通过原文中“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句就可以推断出“搁置”的意思是对的。依据题干,选择A。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是找出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也就是都能表明他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的一组。①句说的是王尧臣请求将王尧臣受怀疑的事情交付给御史,以审问调查出真相,表明了其为人正直,不偏颇的性格特点;②句说的是王尧臣在推荐人才时不为人的小节所拘,表明了他知人善用的性格特点;③句说即使打了败仗,也不能严格的责备主帅,这也表明了他正直的性格特点;④句说大家从此相信王尧臣让你说的了,侧面表明了他的忠信明智;⑤句说的是王尧臣即使有张永和贿赂,也不会因利而认可错误的行为,侧面表明了他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⑥句说的是王尧臣即使是有很多人说他的坏话,他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表明了他坚守正义的性格特点。通过理解,不难发现①句③句⑤句这一组是符合题干的,所以选择B。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答案】B
【解析】ACD三项与原文的意思全部符合。B项中说韩丞相因为好水之战指挥失利而致使任福战死的说法与原文“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至败”的说法不相符,也就是说,任福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利而战死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答案】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2分,其中“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各1分。)
【解析】句中“荒政”理解为“饥荒的法令”,“恤”理解成“体恤”的意思,“论”理解成“论处”的意思,然后注意“所”字结构的翻译就可以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2分;“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各1分。)
【解析】句中“遇”应该理解成“对待”的意思,“矫饰”理解成“虚假掩饰”的意思,“称”理解成“称誉、称赞”的意思,然后注意“甚众”的后置结构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