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黄裳《喜迁莺》全词翻译赏析
时间:2013-08-13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译文] 小船回来时天已晚了,船上满载着这一路上十里的荷香,和天上那如钩一样的明月。
[出自] 北宋 黄裳 《喜迁莺•端午泛湖》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注释:
梅霖:梅雨。
角黍:粽子,因以芦叶裹成角状,故名。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金玉:极言其精致、珍贵。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这几句写宴会之盛。
斗巧:比赛技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手腕上。《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
两两:一双双,一对对。
喧雷:喧响声如雷。
方彻:才完结。
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观竞渡。
棹:船桨,代指船。
钩:形容新月如钩。
译文:
梅雨刚刚停歇,正是深红色的石榴花争开的时节。用芦叶裹成角状的粽子,用香蒲切成的珍贵的饰品,来装饰坐具的宴席。年男女用五彩丝缠了手臂在一起斗草游戏。成双成对的彩船停靠在岸边来观看龙舟比赛。
景象很壮观,在划船的地方,激起浪花,仿佛溅起的雪花。喧闹声如雷声一般,红旗像闪电一样,夺去了锦标才完结。一眼望去,水面和天空都笼罩在暮色之中了。却看见红色的帘拢依然高挂着。小船回来时天已晚了,船上满载着这一路上十里的荷香,和天上那如钩一样的明月。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这首《喜迁莺》是端午节所作,写湖上泛舟所见,内容更为丰富。词从端午的节候写起,梅雨初歇,海榴初开,自然地引出应节风物粽子和菖蒲。四处是泛舟布筵的游人,游人中更引人注目的是结彩斗巧的闺中女眷。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铺述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而竞龙舟是其中最盛大的习俗。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词的结尾属于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法;用“奇绝”二字脱口赞叹,再描绘百舸争先,浪飞水激的火爆场面。明明是又描写又比喻,却偏说难画,更渲染了现场的紧张气氛。画鼓三句最终将竞渡的激烈气氛推到高潮,极畅快淋漓之致。一个“载”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端午泛湖黄昏时桂花飘香、新月初上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人们看龙舟后愉悦的心情。
词作通篇好像是端午一日的游记,主要是叙事,也没有什么新异的艺术表现,但眼中富庶的风物,四周优雅的环境,无不洋溢着祥和与满足的情调,引人遐想。
赏析二:
黄裳(1044-1130)并不是很出名的词人,但颇有才情,39岁中元丰五年(1082)状元,后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他的词不多,但大都明艳可喜。《减字木兰花·竞渡》写端午龙舟竞渡夺标的情景,"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热烈的气氛。
这首《喜迁莺》也是端午节所作,写湖上泛舟所见,内容更为丰富。词从端午的节候写起,梅雨初歇,海榴初开,自然地引出应节风物粽子和菖蒲。四处是泛舟布筵的游人,游人中更引人注目的是结彩斗巧的闺中女眷。正值龙舟竞渡开始,彩舫都停靠岸边,让龙舟中流击楫。词在龙舟齐发的刹那结束了上片。过片先用"奇绝"二字脱口赞叹,再描绘百舸争先,浪飞水激的火爆场面。明明是又描写又比喻,却偏说难画,更渲染了现场的紧张气氛。画鼓三句最终将竞渡的激烈气氛推到高潮,极畅快淋漓之致。虽然暮色渐垂,家家彩舫仍高挑朱帘,游客们似乎还沉浸在昼间的热烈气氛中。湖面渐归于宁静,一钩新月当空,送彩舫穿过十里荷花,载一船香气归去。词作通篇好像是端午一日的游记,主要是叙事,也没有什么新异的艺术表现,但眼中富庶的风物,四周优雅的环境,无不洋溢着祥和与满足的情调,引人遐想。
[译文] 小船回来时天已晚了,船上满载着这一路上十里的荷香,和天上那如钩一样的明月。
[出自] 北宋 黄裳 《喜迁莺•端午泛湖》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注释:
梅霖:梅雨。
角黍:粽子,因以芦叶裹成角状,故名。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金玉:极言其精致、珍贵。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这几句写宴会之盛。
斗巧:比赛技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手腕上。《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
两两:一双双,一对对。
喧雷:喧响声如雷。
方彻:才完结。
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观竞渡。
棹:船桨,代指船。
钩:形容新月如钩。
译文:
梅雨刚刚停歇,正是深红色的石榴花争开的时节。用芦叶裹成角状的粽子,用香蒲切成的珍贵的饰品,来装饰坐具的宴席。年男女用五彩丝缠了手臂在一起斗草游戏。成双成对的彩船停靠在岸边来观看龙舟比赛。
景象很壮观,在划船的地方,激起浪花,仿佛溅起的雪花。喧闹声如雷声一般,红旗像闪电一样,夺去了锦标才完结。一眼望去,水面和天空都笼罩在暮色之中了。却看见红色的帘拢依然高挂着。小船回来时天已晚了,船上满载着这一路上十里的荷香,和天上那如钩一样的明月。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这首《喜迁莺》是端午节所作,写湖上泛舟所见,内容更为丰富。词从端午的节候写起,梅雨初歇,海榴初开,自然地引出应节风物粽子和菖蒲。四处是泛舟布筵的游人,游人中更引人注目的是结彩斗巧的闺中女眷。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铺述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而竞龙舟是其中最盛大的习俗。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词的结尾属于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法;用“奇绝”二字脱口赞叹,再描绘百舸争先,浪飞水激的火爆场面。明明是又描写又比喻,却偏说难画,更渲染了现场的紧张气氛。画鼓三句最终将竞渡的激烈气氛推到高潮,极畅快淋漓之致。一个“载”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端午泛湖黄昏时桂花飘香、新月初上的优美景色。表现了人们看龙舟后愉悦的心情。
词作通篇好像是端午一日的游记,主要是叙事,也没有什么新异的艺术表现,但眼中富庶的风物,四周优雅的环境,无不洋溢着祥和与满足的情调,引人遐想。
赏析二:
黄裳(1044-1130)并不是很出名的词人,但颇有才情,39岁中元丰五年(1082)状元,后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他的词不多,但大都明艳可喜。《减字木兰花·竞渡》写端午龙舟竞渡夺标的情景,"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热烈的气氛。
这首《喜迁莺》也是端午节所作,写湖上泛舟所见,内容更为丰富。词从端午的节候写起,梅雨初歇,海榴初开,自然地引出应节风物粽子和菖蒲。四处是泛舟布筵的游人,游人中更引人注目的是结彩斗巧的闺中女眷。正值龙舟竞渡开始,彩舫都停靠岸边,让龙舟中流击楫。词在龙舟齐发的刹那结束了上片。过片先用"奇绝"二字脱口赞叹,再描绘百舸争先,浪飞水激的火爆场面。明明是又描写又比喻,却偏说难画,更渲染了现场的紧张气氛。画鼓三句最终将竞渡的激烈气氛推到高潮,极畅快淋漓之致。虽然暮色渐垂,家家彩舫仍高挑朱帘,游客们似乎还沉浸在昼间的热烈气氛中。湖面渐归于宁静,一钩新月当空,送彩舫穿过十里荷花,载一船香气归去。词作通篇好像是端午一日的游记,主要是叙事,也没有什么新异的艺术表现,但眼中富庶的风物,四周优雅的环境,无不洋溢着祥和与满足的情调,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