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喜达行在所(其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15-11-17
喜达行在所(其二)
杜甫
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注:①行在所,朝廷临时所在地。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乘机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肃宗,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②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曾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
1:“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分)
2:诗中是怎样表现“喜”这个主旨的?(4分)
3:宋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旧日在长安叛军纵横的紧张时局以及自己惊魂未定,度日如年的凄凉生活。
2:作者“喜”,是激动和喜悦。冒死来归,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
3: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实际上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在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又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感情是不平常的。看似语无伦次,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
注释
1这两句追忆陷安史叛军时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如《哀江头》所云)。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2此二句是倒叙。活着回来,这只是今天的事情,因为昨天还在逃命,随时有作鬼的可能。间(jiàn)道,犹小道,伺其间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窜。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
3这两句是上三下二句法,写所见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帝比唐肃宗。《后汉书·光武纪》:“更始(刘玄)以光武(刘秀)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一如旧章。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又:“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今属河南),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光武(刘秀)南阳人。司隶,是汉代的司隶校尉,代指朝廷官员。
4中兴有望,故“喜极而悲”。当歌而哭,当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极。黄生云:“七八真情实语,亦写得出,说得透。从五六读下,则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关宗社(国家)之大计。”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亦用汉光武事,但两句一意,未免合掌。于此可见杜诗用事之精密。
参考译文
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
赏析:
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杜甫只身离家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押赴沦陷后的长安。由于他官职较小,看管不严,到第二年(公元757年)四月,他抓住机会逃出长安,投奔在风翔的肃宗。肃宗授他左拾遗官职。诗是在凤翔写的,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行在所”:朝廷在外临时驻留之地。
首联“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回忆被困长安时的苦况。晚上,当叛军吹起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的时候,我的心中就涌起愁情;昔日的宫殿“群胡”在那里寻欢作乐,可我感到那里一片凄凉。“汉苑”,指唐宫。都城被叛军占领,这是何等令人心痛的事。“愁思”与“凄凉”相对,说明思想痛苦,环境极其险恶。
次联“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今天我能活着回来,可昨天在逃亡的小路上,危机四伏,命悬一线,根本不敢想能活下来。“间(去声)道”,小路。“暂时人”,形容自己生死就在顷刻间。
三联“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用汉光武刘秀的典故,《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刘玄“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我来到这里看到(初睹)一切工作井井有条地进行着,凤翔一片新气象,中兴大有希望。“南阳”,刘秀的故乡,这里代指凤翔。
尾联“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写自己的心情。喜到极处,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反而哭起来了。“翻倒”,犹翻转,形容在狂喜或惊惧中,不能自持。
此诗结构,前截四句写昨日,后截四句写今日。昨日在敌营,精神压抑,思想苦闷,逃出敌营,历尽艰险,九死一生,才留得一条活命。今日见凤翔一派新气象,中兴有望,又承恩受职。两段内容“今日”、“昨日”对照鲜明,中间一个“喜”字贯穿,紧密相连。前喜生还,后喜中兴。“生还”与“中兴”是杜甫生命中的两件大事,他一生爱国,能到肃宗朝,为平叛出力,能不情怀激荡,泪满衣襟?
《潜溪诗眼》说它:“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意若贯珠”,那是因为有个“喜”字贯穿诗中,至于语无伦次,却是不对的。
诗中用典,精妙有力。后汉光武帝刘秀,把王莽篡政夺去的政权,夺了回来,恢复汉室。这事不正像肃宗今日在凤翔重振朝纲,平定安史之乱,要从逆境中中兴起来吗?这个典故的运用,大大鼓舞了士气,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希望。
赏析二
《喜达行在所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是唐至德二载(757年)杜甫逃出长安抵达凤翔行宫之后对自己历险突围的回忆。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简直不能自已。于是借诗表达一种极致的感情。虽然题目里有“喜达“二字表现最终的心情,但回忆中的故事依然悲壮而沉重。这三首诗都是欲扬先抑的结构,章法谨严,笔力苍老,到达行在所前与到达行在所后对比鲜明,体现了杜甫分明的爱憎和坚定的褒贬之情。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感情。757年(至德二年)四月,杜甫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不能自已。
冒死来归,“喜达行在所”,是应该高兴的时候了,可是诗人仿佛惊魂未定,旧日在长安近似俘虏的生活如历目前:“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凄凉”、“愁思”,那是一种度日如年的生活。倏而,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今日”:“生还今日事。”眼前值得庆幸;可是“生还”也是只有到此刻才敢想的事。逃亡时在山间小路上逃命的情形就在诗人眼前,那时性命就如悬在顷刻之间,他不会想到会有“今日”。“间道暂时人”,诗人正回味着不久前的艰险,忽而又转向眼前“中兴”气象的描写:“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用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的典故,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正如眼前凤翔的景象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然而诗人却“呜咽泪沾巾”,哭起来了。这啼哭正是极致感情的体现,是激动和喜悦的泪水。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东一句,西一句,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这种手法倒是比较适合表现生活实际的。诗人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感情是不平常的。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表现形式上也就不同一般。在杜诗其他篇章中亦有这种情况。如《羌村三首》,诗人写战乱与家人离散,生死未卜,突然的会见,使诗人惊喜万状:“妻拏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本来应该说“喜我在”,生应当喜,却反倒成了“怪我在”。说“怪”,说“惊”,说流泪,正是出乎意外,喜极而悲的情状。这首诗也是如此。所以宋人范温《潜溪诗眼》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诗人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看起来参差不齐,实际上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而有理殊趣合之妙。
杜甫
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注:①行在所,朝廷临时所在地。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乘机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肃宗,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②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曾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
1:“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分)
2:诗中是怎样表现“喜”这个主旨的?(4分)
3:宋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旧日在长安叛军纵横的紧张时局以及自己惊魂未定,度日如年的凄凉生活。
2:作者“喜”,是激动和喜悦。冒死来归,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
3: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实际上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在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又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感情是不平常的。看似语无伦次,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
注释
1这两句追忆陷安史叛军时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如《哀江头》所云)。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2此二句是倒叙。活着回来,这只是今天的事情,因为昨天还在逃命,随时有作鬼的可能。间(jiàn)道,犹小道,伺其间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窜。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
3这两句是上三下二句法,写所见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帝比唐肃宗。《后汉书·光武纪》:“更始(刘玄)以光武(刘秀)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一如旧章。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又:“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今属河南),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光武(刘秀)南阳人。司隶,是汉代的司隶校尉,代指朝廷官员。
4中兴有望,故“喜极而悲”。当歌而哭,当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极。黄生云:“七八真情实语,亦写得出,说得透。从五六读下,则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关宗社(国家)之大计。”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亦用汉光武事,但两句一意,未免合掌。于此可见杜诗用事之精密。
参考译文
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
赏析:
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杜甫只身离家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押赴沦陷后的长安。由于他官职较小,看管不严,到第二年(公元757年)四月,他抓住机会逃出长安,投奔在风翔的肃宗。肃宗授他左拾遗官职。诗是在凤翔写的,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行在所”:朝廷在外临时驻留之地。
首联“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回忆被困长安时的苦况。晚上,当叛军吹起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的时候,我的心中就涌起愁情;昔日的宫殿“群胡”在那里寻欢作乐,可我感到那里一片凄凉。“汉苑”,指唐宫。都城被叛军占领,这是何等令人心痛的事。“愁思”与“凄凉”相对,说明思想痛苦,环境极其险恶。
次联“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今天我能活着回来,可昨天在逃亡的小路上,危机四伏,命悬一线,根本不敢想能活下来。“间(去声)道”,小路。“暂时人”,形容自己生死就在顷刻间。
三联“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用汉光武刘秀的典故,《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刘玄“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我来到这里看到(初睹)一切工作井井有条地进行着,凤翔一片新气象,中兴大有希望。“南阳”,刘秀的故乡,这里代指凤翔。
尾联“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写自己的心情。喜到极处,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反而哭起来了。“翻倒”,犹翻转,形容在狂喜或惊惧中,不能自持。
此诗结构,前截四句写昨日,后截四句写今日。昨日在敌营,精神压抑,思想苦闷,逃出敌营,历尽艰险,九死一生,才留得一条活命。今日见凤翔一派新气象,中兴有望,又承恩受职。两段内容“今日”、“昨日”对照鲜明,中间一个“喜”字贯穿,紧密相连。前喜生还,后喜中兴。“生还”与“中兴”是杜甫生命中的两件大事,他一生爱国,能到肃宗朝,为平叛出力,能不情怀激荡,泪满衣襟?
《潜溪诗眼》说它:“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意若贯珠”,那是因为有个“喜”字贯穿诗中,至于语无伦次,却是不对的。
诗中用典,精妙有力。后汉光武帝刘秀,把王莽篡政夺去的政权,夺了回来,恢复汉室。这事不正像肃宗今日在凤翔重振朝纲,平定安史之乱,要从逆境中中兴起来吗?这个典故的运用,大大鼓舞了士气,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希望。
赏析二
《喜达行在所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是唐至德二载(757年)杜甫逃出长安抵达凤翔行宫之后对自己历险突围的回忆。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简直不能自已。于是借诗表达一种极致的感情。虽然题目里有“喜达“二字表现最终的心情,但回忆中的故事依然悲壮而沉重。这三首诗都是欲扬先抑的结构,章法谨严,笔力苍老,到达行在所前与到达行在所后对比鲜明,体现了杜甫分明的爱憎和坚定的褒贬之情。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感情。757年(至德二年)四月,杜甫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不能自已。
冒死来归,“喜达行在所”,是应该高兴的时候了,可是诗人仿佛惊魂未定,旧日在长安近似俘虏的生活如历目前:“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凄凉”、“愁思”,那是一种度日如年的生活。倏而,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今日”:“生还今日事。”眼前值得庆幸;可是“生还”也是只有到此刻才敢想的事。逃亡时在山间小路上逃命的情形就在诗人眼前,那时性命就如悬在顷刻之间,他不会想到会有“今日”。“间道暂时人”,诗人正回味着不久前的艰险,忽而又转向眼前“中兴”气象的描写:“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用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的典故,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正如眼前凤翔的景象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然而诗人却“呜咽泪沾巾”,哭起来了。这啼哭正是极致感情的体现,是激动和喜悦的泪水。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东一句,西一句,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这种手法倒是比较适合表现生活实际的。诗人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感情是不平常的。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表现形式上也就不同一般。在杜诗其他篇章中亦有这种情况。如《羌村三首》,诗人写战乱与家人离散,生死未卜,突然的会见,使诗人惊喜万状:“妻拏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本来应该说“喜我在”,生应当喜,却反倒成了“怪我在”。说“怪”,说“惊”,说流泪,正是出乎意外,喜极而悲的情状。这首诗也是如此。所以宋人范温《潜溪诗眼》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诗人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看起来参差不齐,实际上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而有理殊趣合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