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6-11-12
赠李白
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注
客,旅居他乡。历,经过。厌,厌恶。机巧,奸刁巧诈,勾心斗角。。习俗难居也。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腥羶,则臭味弗投。草食曰羶,牛羊之属。水族曰腥,鱼鳖之属。对,对头,敌手。
岂,难道。无,没有。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久服可延寿益颜。”饣迅(xùn音迅),鸟饭。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大药,道家的金丹。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彦,旧时士的美称。《孔安国传》:“美士曰彦。”幽讨,谓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名句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这两句是说,我在洛阳二年,凡是遇到的人,大都是奸刁机诈之徒,我讨厌透了这种现实和这些人。讽刺尖刻,直抒胸臆,曲尽东都之丑态。一个“厌”字,旗帜鲜明地总结了客居洛阳二年的生活及其感受。
参考译文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创作背景
这是杜甫赠李白最早的一首诗。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李白以高力士之谮(诬陷),亦放还,游东都,此赠诗,当在其时,故有脱身金闺之句。此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赏析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注
客,旅居他乡。历,经过。厌,厌恶。机巧,奸刁巧诈,勾心斗角。。习俗难居也。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腥羶,则臭味弗投。草食曰羶,牛羊之属。水族曰腥,鱼鳖之属。对,对头,敌手。
岂,难道。无,没有。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久服可延寿益颜。”饣迅(xùn音迅),鸟饭。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大药,道家的金丹。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彦,旧时士的美称。《孔安国传》:“美士曰彦。”幽讨,谓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名句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这两句是说,我在洛阳二年,凡是遇到的人,大都是奸刁机诈之徒,我讨厌透了这种现实和这些人。讽刺尖刻,直抒胸臆,曲尽东都之丑态。一个“厌”字,旗帜鲜明地总结了客居洛阳二年的生活及其感受。
参考译文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创作背景
这是杜甫赠李白最早的一首诗。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李白以高力士之谮(诬陷),亦放还,游东都,此赠诗,当在其时,故有脱身金闺之句。此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赏析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