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轻肥》“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鉴赏
轻 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 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 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 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 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采的一笔!
赏析二:
这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唐自中期以后,宦官权势炙手可热,不仅篡持朝政,甚至可以废立帝位。唐顺宗因为排斥宦官被废,继之宪宗又惨死于宦官之手。他们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诗人在《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篇章中已对他们鱼肉百姓,掠夺民间财产的可耻行为都曾进行了大胆的讽刺和揭露。本诗则着重揭露宦官们生活的奢华糜烂,以此与平民百姓的苦难作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感情。诗的开头描绘一群豪门贵族的神态,说他们一路上趾高气昂,神气骄纵,漂亮的马鞍,把灰尘照得清清楚楚。“意气骄满路”活现出这伙人的趾高气扬,“鞍马光照尘”则渲染其豪华、高贵。这两句只十个字,诗人便会想到这伙人非同一般,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公卿重臣,因此下文接着说:“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原来是一群宦官。用“借问”、“ 人称”点出所指的人物,是唐诗惯用手法,比从诗人角度直接说出,显得间接,含蓄。读到这里,读者自然会问,这些宦官内臣何以如此神气呢?“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作了回答。佩带朱绂和紫绶是有身份品级的标志,唐制: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以上服绯。可见他们不是大夫就是将军,几乎都是占踞了文武大权的人。接下去两句:“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夸”即扬威耀武之意,“军中”指驻防京都的禁军。唐德宗、宪宗时,禁军的控制权都是掌握在宦官手里。“走马去如云”是夸张渲染其人员众多和盛气凌人之态。他们既手握重兵,官位又是如此之高,人员如此之多,这个宴会的奢华程度也就可想而知。诗歌接下来重点描述宴席上的珍品。他们喝的是最昂贵醇美的九酝酒,吃的是世间罕见的山珍海味,还要加上洞庭甘橘。酒宴之奢华可谓达到顶点。这样高级豪华的酒宴,使宦官们个个酒足饭饱。"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更表现出这伙人踌躇满志,旁若无人的神态。按说这首诗写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诗人竟有一神来之笔:“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写这一年江南大旱,有人吃人的现象。表面看来江南大旱与这次宴会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江南大旱,百姓遭殃不难理解与宦官们的所作所为是有直接关联的。正是因为这帮手握军政大权的宦官,不恤民情,在百姓遭到天灾之际,仍然横征暴敛,残酷掠夺,才使得衢州发生了人食人的惨剧。所以这最后两句与前面的描写实际暗含因果关系。同时也把统治阶级的奢糜和灾民百姓的悲惨生活作了强烈鲜明的对照,使读者对饮酒作乐的宦官们愈加痛恨,而对平民百姓的不幸无限同情。
诗在写法上,主要的艺术特点首先是赋的手法的成功运用。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政治倾向是很鲜明的,但这些却都在叙事中自然溢出;尤其是运用对比的记叙方法,很客观地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图画摆在一起,不加任何说明,从鲜明的对照中,其内在的关系的涵义自现,这就更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其次是在记叙中运用剥笋的笔法,由一般到具体,层层深入。诗中先写宦官的骄横,行人的侧目,再写宦官朱绂紫绶的佩戴,点出高官厚禄的身份;再次写去军中赴宴,交待出走马去如云的目的;最后罗列出九酝八珍的丰盛宴席,使人足见他们的豪华奢侈。这样的记叙使人物形象和事物内容越来越丰富、具体,给人的形象是深刻的。最后是诗的语言明快流利,音节和谐铿锵,读来很有气势。尤其是象“溢”、“罗”、“ 擘”、“ 切”等字的运用,使描写从静态中见动,都是诗人在遣辞造句方面的细微精确之处。
这是一首古诗,以真、文两个相近的韵为主,杂以震韵,读来朗朗上口。刻画太监们骄横的神气,用“骄满路”三字,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形象,显得真实可感;而以“光照尘”夸张表现其鞍马的华贵;用"去如云"表明人员众多,都是夸张形容得体之处。结尾使用对比手法,妙笔生花,突兀之中将主题鲜明地揭示出来,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强烈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