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
时间:2013-07-08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译文] 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出自] 王维 《少年行四首》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释:
出身:出仕、出任。
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
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
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
孰知:即熟知、深知。孰知不向:“孰不知向”的倒置。孰,谁。
纵:纵然。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
译文1:
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译文2:
出身是皇帝身边的侍卫官,一开始随着骠骑将军守战在渔阳。有谁不知道边塞的生活紧张艰苦?即使战死边关也可闻到侠骨的芳香。
赏析: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在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首王维的《少年行》是对霍去病的崇敬。这首王维的《少年行》实际说出了当时长安少年的梦想,霍去病无疑是这个梦想的实现者。少年将军,英姿勃发!
意在写少年游侠和杀敌报国,反映了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写少年游侠随军出征,渴望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诗的前两句借汉朝的事来讲.表现少年的报国愿望.诗中侧重写由于现在没有驰骋疆场的机会,所以他向往期待的情绪更为痛苦.平时的报国心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想着纵然为国捐躯,也会流芳千古,胜于老死在窗下.
诗歌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标明游侠少年立志报国的壮烈胸襟。前两句概写少年的出身经历,后两句抒写戍边建功的决心和捐躯报国的志向。诗歌以古喻今,情调激昂,立意新颖,境界高远,成为爱国诗歌中的名篇。
解说
这首诗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黄家鼎曰:“说得侠士壮怀,凛凛有生气。”
诗中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
[译文] 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出自] 王维 《少年行四首》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释:
出身:出仕、出任。
羽林郎:官名,汉代置禁卫骑兵营,名羽林骑,以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唐代亦置左右羽林军,为皇家禁军之一种。
骠骑:官名,即骠骑将军。
渔阳:地名,汉置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又唐置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本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改隶蓟州,天宝元年又改蓟州为渔阳郡,乾元元年复改为蓟州。
孰知:即熟知、深知。孰知不向:“孰不知向”的倒置。孰,谁。
纵:纵然。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
译文1:
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译文2:
出身是皇帝身边的侍卫官,一开始随着骠骑将军守战在渔阳。有谁不知道边塞的生活紧张艰苦?即使战死边关也可闻到侠骨的芳香。
赏析: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在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首王维的《少年行》是对霍去病的崇敬。这首王维的《少年行》实际说出了当时长安少年的梦想,霍去病无疑是这个梦想的实现者。少年将军,英姿勃发!
意在写少年游侠和杀敌报国,反映了少年游侠的精神风貌.写少年游侠随军出征,渴望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诗的前两句借汉朝的事来讲.表现少年的报国愿望.诗中侧重写由于现在没有驰骋疆场的机会,所以他向往期待的情绪更为痛苦.平时的报国心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想着纵然为国捐躯,也会流芳千古,胜于老死在窗下.
诗歌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标明游侠少年立志报国的壮烈胸襟。前两句概写少年的出身经历,后两句抒写戍边建功的决心和捐躯报国的志向。诗歌以古喻今,情调激昂,立意新颖,境界高远,成为爱国诗歌中的名篇。
解说
这首诗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黄家鼎曰:“说得侠士壮怀,凛凛有生气。”
诗中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