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翻译赏析
时间:2013-07-09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
之子期宿来④,孤琴候萝径⑤。
注释
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山房:指僧舍。丁大:丁凤,大是指其排行第一。
②壑:山谷。倏(shū):突然。暝:昏暗。
③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④之子:这个人,指丁大。宿:过夜。
⑤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1]
译文
夕阳慢慢地隐没在西面的山脉后,
连绵起伏的群山变得昏暗。
月光穿过横斜的松枝,为夜晚添了几分凉意,
泉水声和着风声,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打柴的樵夫们快要全部归去,
暮烟中的鸟儿们刚刚栖定。
我期望你能够像我们约定的那样来此住宿,
现在只有我独自一人抱着琴在小路边。
译文2:
夕阳度过了西岭,群山忽然进入黄昏。明月爬上松梢,夜色满含凉意。风送泉鸣,我听着它幽雅的回音。樵夫都已回去,雾霭中的小鸟也归巢安定。丁大约定来此住宿,我独自抱琴等候在爬满青萝的小径。
译文3:
夕阳渐渐落入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突然变得昏暗不清。月夜下的松林,凉意袭人,耳边响起风声伴着泉声。砍柴的人都下山去。烟雾缭绕中的鸟儿也静静的栖定枝头。这位先生,盼望你能如约来山寺共宿,我抱着琴已久候在藤萝掩映的小路。
赏析:
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读他的诗,如同在观看镜头不断转换的电影。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此诗写期待友人丁凤未至时的感受与情景。期人不至,常人当生焦虑,孟浩然却表现为异常的平静心态,于期人的时间中以极其细腻的观察与极其敏锐的感受写出黄昏时分自然景色的变化。首联总写夕阳西下过程中光色由明转暗,颔联、颈联分别以“松月”、“风泉”之静景与“樵人”、“烟鸟”之动态画出初夜山间景致。尾联方点明期人伫候之情态。乍看似乎前六句纯为写景,实则在尾意的倒贯中,对景境的细致感受正缘于对友人到来的倾心谛听,构思妙而不露。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林间月色,生出一片夜的凉意;风中流泉,盈满幽雅清新的声音。山中夜景,有青松明月,有微风流泉,夜凉声轻,宁静幽雅,清美动人。
在唐朝诗人中,孟浩然是个独特的诗人。他虽然生活正逢其时,身处盛唐,志在浩然,欲为江山社稷建功立业;虽然也有幸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却不能自如地表现自己,落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下场,最后被迫隐居鹿门、放情山水而寥落终生。我想,对于孟浩然,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士大夫来说,被弃而不能为官,毕竟是一种人生的失落,终生郁郁不得其志的苦痛。
当我们读他那些表现田园与山水的律动和机趣、人生的闲适与和谐、禅道的意蕴与宗旨的山水诗,从而勃发出对人间无限向往的情愫与联想时,也许不会想到,他的人生是如此凄凉,如此困顿不堪。不过,他到底还是以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的归隐生活为脚本,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生涯为代价,书写了一卷令人怡情的山水画卷,开创了盛唐的山水诗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
之子期宿来④,孤琴候萝径⑤。
注释
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山房:指僧舍。丁大:丁凤,大是指其排行第一。
②壑:山谷。倏(shū):突然。暝:昏暗。
③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④之子:这个人,指丁大。宿:过夜。
⑤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1]
译文
夕阳慢慢地隐没在西面的山脉后,
连绵起伏的群山变得昏暗。
月光穿过横斜的松枝,为夜晚添了几分凉意,
泉水声和着风声,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打柴的樵夫们快要全部归去,
暮烟中的鸟儿们刚刚栖定。
我期望你能够像我们约定的那样来此住宿,
现在只有我独自一人抱着琴在小路边。
译文2:
夕阳度过了西岭,群山忽然进入黄昏。明月爬上松梢,夜色满含凉意。风送泉鸣,我听着它幽雅的回音。樵夫都已回去,雾霭中的小鸟也归巢安定。丁大约定来此住宿,我独自抱琴等候在爬满青萝的小径。
译文3:
夕阳渐渐落入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突然变得昏暗不清。月夜下的松林,凉意袭人,耳边响起风声伴着泉声。砍柴的人都下山去。烟雾缭绕中的鸟儿也静静的栖定枝头。这位先生,盼望你能如约来山寺共宿,我抱着琴已久候在藤萝掩映的小路。
赏析:
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读他的诗,如同在观看镜头不断转换的电影。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此诗写期待友人丁凤未至时的感受与情景。期人不至,常人当生焦虑,孟浩然却表现为异常的平静心态,于期人的时间中以极其细腻的观察与极其敏锐的感受写出黄昏时分自然景色的变化。首联总写夕阳西下过程中光色由明转暗,颔联、颈联分别以“松月”、“风泉”之静景与“樵人”、“烟鸟”之动态画出初夜山间景致。尾联方点明期人伫候之情态。乍看似乎前六句纯为写景,实则在尾意的倒贯中,对景境的细致感受正缘于对友人到来的倾心谛听,构思妙而不露。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林间月色,生出一片夜的凉意;风中流泉,盈满幽雅清新的声音。山中夜景,有青松明月,有微风流泉,夜凉声轻,宁静幽雅,清美动人。
在唐朝诗人中,孟浩然是个独特的诗人。他虽然生活正逢其时,身处盛唐,志在浩然,欲为江山社稷建功立业;虽然也有幸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却不能自如地表现自己,落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下场,最后被迫隐居鹿门、放情山水而寥落终生。我想,对于孟浩然,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士大夫来说,被弃而不能为官,毕竟是一种人生的失落,终生郁郁不得其志的苦痛。
当我们读他那些表现田园与山水的律动和机趣、人生的闲适与和谐、禅道的意蕴与宗旨的山水诗,从而勃发出对人间无限向往的情愫与联想时,也许不会想到,他的人生是如此凄凉,如此困顿不堪。不过,他到底还是以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的归隐生活为脚本,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生涯为代价,书写了一卷令人怡情的山水画卷,开创了盛唐的山水诗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