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柯《大漠人家》阅读答案及解析
时间:2021-07-30
大漠人家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下地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装满水的“鲜橙多"瓶子。那瓶子挺大的,差不多跟孩子的胳膊一样长,快挨到地上了,就像牵了一只狗。孩子换了几次手,拎过瓶子的手都拉长了。爷爷告诉孩子,胳膊长了,也就长大了。
孩子六岁了。就在昨天,妈妈说该让孩子上学用脑子了。上学是好事情嘛,爷爷高兴啊,眼睛都笑没了,胡子都抖起来了。爸爸提议明天就把孩子送去学前班,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下来了。“不是明年才上学吗?土豆还没收哩,我这乖狗娃是他爷的好帮手哩。"爷爷摸着孙子的脑袋,很威严地扫了两口子一眼:“忙你们的,不要瞎操心。”
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穿过田野快到沙土地带的时候,太阳慢慢升起来,正好贴在沙丘上,一老一少奔向太阳,太阳在无限地敞开着。孩子怪爷爷,说去年就该带他出来了,爷爷就笑了。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大漠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孩子呀叫了一声,他自己的眼睛在看他自己。
半个时辰后,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就像地底下迸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上学后看到火山爆发的图片就想到爷爷点燃的篝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一个个结实浑圆的大土豆,土豆滚出来时散发着凉嗖嗖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孩子伸手去捉,可使出吃奶的劲,土豆还是跑掉了。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
大地被掏空了,梭梭也燃尽了,红彤形的火烬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十几个土豆埋进火灰里。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爷爷告诉孩子,大地上的人都会闻到香味的。爷爷盘腿坐着,爷爷相信最大的善举就是有人来这里吃一顿。太阳到了天顶,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还真把陌生人给引过来了。用爷爷的话讲,闻到香味的人就是最尊贵的客人。爷爷从火灰里扒出一个焦黄的土豆,让陌生人看。陌生人举起土豆,对着太阳看了片刻,很熟练地剥光了皮,全是粉粉的肉啊,刚刚从大地深处挖下来的一块嫩肉啊。陌生人捧着吃着,太阳就悬在他的头顶,跟一盏灯一样,陌生人连吃了三个,吃得豪迈而庄熏,显然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真是天地间的一场盛宴。
爷爷留了几个土豆在火灰里,带着孙子离开了。回家的路上,太阳正在降落,爷爷说太阳给土豆磕头呢,孩子伸长脖子看那辉煌的大漠落日,太阳正像爷爷预言的那样,一下子跪在沙丘上了。爷爷轻摸着孩子的大脑瓜,那只硬邦邦瘦巴巴跟干梭梭一样裂缝纵横的手给孩子传递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孩子的脑子闪电一样出现了沙丘上的梭梭,那燃烧的干梭梭轰轰喷射着火焰,跟电影里的机关枪喷射火舌一样,把大地熔化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去运土豆,孩子也去了。在空旷的大漠,孩子一声不响地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然后孩子就跪下去了,连自己都不明 白是感激还是感恩,这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凭借的纯而又纯的一个举动。很久之后,孩子站起来,自己挖一个坑,拣了柴禾点了一堆火,把土豆埋进火灰里。大地上好像只有孩子二个人,孩子沉醉在忘我的境界里。这种辽阔的空间和永恒的瞬间永远留在孩子的心灵里。
第二年八月,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村庄在他视野中逐渐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有一个从北京来西部的女大学生,课讲得好,还放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是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可孩子清清楚楚地说:“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教室里静了好长时间。这个女老师太年轻了,二十出头吧,戴一副眼镜。她摘下眼镜擦一擦又戴上,她走到孩子跟前,问了孩子的名字,还摸了孩子的头。
女老师回到讲台上,讲她的家乡,大概是内地一个贫困山区,讲她努力学习考到北京的大学里。
“这个同学所讲的,我在大学二年级才明白过来。他讲得这么好。”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在地头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爷爷将对生命的态度传递给了即将离开村庄的孩子。
B.小说先后两次写孩子“呀叫了一声”,第一次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第二次是因为他闻到了烤土豆的芳香。
C.陌生人“连吃三个”,并吃得“豪迈而庄重”,表明烤熟的土豆味香肉嫩,也流露出他对老汉的敬重和对粮食的敬畏。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同时她也想以此来教育引导孩子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既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又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B.小说通过爷孙俩收土豆这条线索,把谈上学、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C.小说结尾孩子的问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不仅使孩子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D.小说不专注于故事的精心构筑,而是用油画般的色彩描绘了大漠上一幅幅浓烈得逼人的画面,以此寄寓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8.请简要分析孩子回答“北京好,就是太偏僻”的理由。
9.有评论家说,这篇小说以“苍穹上的眼晴”为独特的叙述视角,表达了丰富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6.D
7.A
8.北京文化底蕴丰厚,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和古迹,生活其中的人们享有其中的人文资源,故北京真好。但置身在钢筋混凝士构筑的城市世界里,现代人复杂而虚伪的生活无疑是褊狭的,远远没有大漠人家素朴的生活来得神圣!
9.①《大漠人家》的底层人生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量和文化气韵。那爷孙俩的蛮荒人生充满了生命隐喻和文化象征意蕴。②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人活着,关键是要有信仰。信仰是神圣的,有信仰的人充满了神性,正是爷爷的神性使这篇小说的底层叙述显得神圣而庄严了起来。③世界上所有的万物生灵都要对大地饱含虔敬。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理解有误。“之所以……,是因为……”逻辑关系错误,当京城来西部支教的大学生用五光十色的光碟炫耀他们心中神圣的北京城的时候,那个大漠人家的小孙子的话,使年轻的老师恍然大悟。是的,“北京好,就是太偏僻了!”,故年轻教师醒悟了,不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理解有误。应该是补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才使后面的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下地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装满水的“鲜橙多"瓶子。那瓶子挺大的,差不多跟孩子的胳膊一样长,快挨到地上了,就像牵了一只狗。孩子换了几次手,拎过瓶子的手都拉长了。爷爷告诉孩子,胳膊长了,也就长大了。
孩子六岁了。就在昨天,妈妈说该让孩子上学用脑子了。上学是好事情嘛,爷爷高兴啊,眼睛都笑没了,胡子都抖起来了。爸爸提议明天就把孩子送去学前班,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下来了。“不是明年才上学吗?土豆还没收哩,我这乖狗娃是他爷的好帮手哩。"爷爷摸着孙子的脑袋,很威严地扫了两口子一眼:“忙你们的,不要瞎操心。”
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穿过田野快到沙土地带的时候,太阳慢慢升起来,正好贴在沙丘上,一老一少奔向太阳,太阳在无限地敞开着。孩子怪爷爷,说去年就该带他出来了,爷爷就笑了。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大漠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孩子呀叫了一声,他自己的眼睛在看他自己。
半个时辰后,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就像地底下迸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上学后看到火山爆发的图片就想到爷爷点燃的篝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一个个结实浑圆的大土豆,土豆滚出来时散发着凉嗖嗖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孩子伸手去捉,可使出吃奶的劲,土豆还是跑掉了。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
大地被掏空了,梭梭也燃尽了,红彤形的火烬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十几个土豆埋进火灰里。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爷爷告诉孩子,大地上的人都会闻到香味的。爷爷盘腿坐着,爷爷相信最大的善举就是有人来这里吃一顿。太阳到了天顶,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还真把陌生人给引过来了。用爷爷的话讲,闻到香味的人就是最尊贵的客人。爷爷从火灰里扒出一个焦黄的土豆,让陌生人看。陌生人举起土豆,对着太阳看了片刻,很熟练地剥光了皮,全是粉粉的肉啊,刚刚从大地深处挖下来的一块嫩肉啊。陌生人捧着吃着,太阳就悬在他的头顶,跟一盏灯一样,陌生人连吃了三个,吃得豪迈而庄熏,显然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真是天地间的一场盛宴。
爷爷留了几个土豆在火灰里,带着孙子离开了。回家的路上,太阳正在降落,爷爷说太阳给土豆磕头呢,孩子伸长脖子看那辉煌的大漠落日,太阳正像爷爷预言的那样,一下子跪在沙丘上了。爷爷轻摸着孩子的大脑瓜,那只硬邦邦瘦巴巴跟干梭梭一样裂缝纵横的手给孩子传递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孩子的脑子闪电一样出现了沙丘上的梭梭,那燃烧的干梭梭轰轰喷射着火焰,跟电影里的机关枪喷射火舌一样,把大地熔化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去运土豆,孩子也去了。在空旷的大漠,孩子一声不响地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然后孩子就跪下去了,连自己都不明 白是感激还是感恩,这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凭借的纯而又纯的一个举动。很久之后,孩子站起来,自己挖一个坑,拣了柴禾点了一堆火,把土豆埋进火灰里。大地上好像只有孩子二个人,孩子沉醉在忘我的境界里。这种辽阔的空间和永恒的瞬间永远留在孩子的心灵里。
第二年八月,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村庄在他视野中逐渐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有一个从北京来西部的女大学生,课讲得好,还放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是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可孩子清清楚楚地说:“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教室里静了好长时间。这个女老师太年轻了,二十出头吧,戴一副眼镜。她摘下眼镜擦一擦又戴上,她走到孩子跟前,问了孩子的名字,还摸了孩子的头。
女老师回到讲台上,讲她的家乡,大概是内地一个贫困山区,讲她努力学习考到北京的大学里。
“这个同学所讲的,我在大学二年级才明白过来。他讲得这么好。”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在地头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爷爷将对生命的态度传递给了即将离开村庄的孩子。
B.小说先后两次写孩子“呀叫了一声”,第一次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成长,第二次是因为他闻到了烤土豆的芳香。
C.陌生人“连吃三个”,并吃得“豪迈而庄重”,表明烤熟的土豆味香肉嫩,也流露出他对老汉的敬重和对粮食的敬畏。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同时她也想以此来教育引导孩子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既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又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B.小说通过爷孙俩收土豆这条线索,把谈上学、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C.小说结尾孩子的问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不仅使孩子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D.小说不专注于故事的精心构筑,而是用油画般的色彩描绘了大漠上一幅幅浓烈得逼人的画面,以此寄寓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8.请简要分析孩子回答“北京好,就是太偏僻”的理由。
9.有评论家说,这篇小说以“苍穹上的眼晴”为独特的叙述视角,表达了丰富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6.D
7.A
8.北京文化底蕴丰厚,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和古迹,生活其中的人们享有其中的人文资源,故北京真好。但置身在钢筋混凝士构筑的城市世界里,现代人复杂而虚伪的生活无疑是褊狭的,远远没有大漠人家素朴的生活来得神圣!
9.①《大漠人家》的底层人生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量和文化气韵。那爷孙俩的蛮荒人生充满了生命隐喻和文化象征意蕴。②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人活着,关键是要有信仰。信仰是神圣的,有信仰的人充满了神性,正是爷爷的神性使这篇小说的底层叙述显得神圣而庄严了起来。③世界上所有的万物生灵都要对大地饱含虔敬。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女教师之所以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理解有误。“之所以……,是因为……”逻辑关系错误,当京城来西部支教的大学生用五光十色的光碟炫耀他们心中神圣的北京城的时候,那个大漠人家的小孙子的话,使年轻的老师恍然大悟。是的,“北京好,就是太偏僻了!”,故年轻教师醒悟了,不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引发了她的共鸣”。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理解有误。应该是补叙的手法对爷爷带孙子到村外沙土中收土豆的缘由进行了说明,才使后面的挖土豆、烤土豆、吃土豆、运土豆、听讲课等情节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