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儿子的敌人》阅读答案
时间:2022-09-26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
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担架队停在打谷场上。还没落地,就有七八个医生冲出来。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膛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轻薄的雪片在空中团簇,宛如毛茸茸的柳絮,降落在死者脸上。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
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
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将死者额上那绺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院子里只剩下她和年轻人了。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描写,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形象,也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B. 小说“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结合使用,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又使读者聚焦主人公在战争背景下的弱小无助,引发深切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控诉。
C. “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彰显的是普遍的人性光辉与伟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 小说以幻觉表现现实。铜号“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以鲜明的幻觉形象写出了孙大娘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哀。
8. 凡·高自言:“我不想正确地重现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而是随意地使用色彩,以便更有力地表现自己。”而莫言的小说与绘画艺术的关联,也表现在极富象征意蕴和富有浓烈情感的主观色彩上,据此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9. “情节上的大段重复,往往标志着艺术上的单调和贫乏。然而,有意的重复,重复中显出不重复,重复处见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则是艺术技巧的娴熟与高超。”文中“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使用重复叙述的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案】
7. B .“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错误,小说基本没有展现战斗场景,只是写了孙寡妇耳中所闻的枪炮声,以及战争结束后的情况。
8. ①绿色:用“一道灿烂的绿光”来形容战士的绿军装,象征青年战士生机勃勃的生命,可惜战争却摧残了年轻的生命,此处的“绿色”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对战争的批判更深刻。②金黄色:用鲜亮的温暖的“金黄色”修饰军号,使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黄皮肤、黄土地之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名誉与忠诚,表达了对战士的崇高的敬意。③红色:用“深红的蜡光”形容士兵的脸色,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④杏黄色:“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用暖色调营造出温馨与美好的氛围,反衬了死亡的冰冷残酷。⑤蓝色:用“蓝色”修饰“边缘光滑而规整的洞眼”,渲染了悲怆绝望的氛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9. ①在小说结尾处重复出现,情节上构成“突转”,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起伏。②结尾处“女卫生员再次到家”,意味着“儿子真的牺牲了”,给读者以冲击力,引起读者强烈的震撼。③两次重复,强化渲染了悲剧的氛围,深化小说主题,表达了对残酷战争的控诉。④丰富了人物形象:第一次情节,通过孙寡妇对“儿子的敌人”的态度展现了她深沉的母爱及人性的光辉;结尾处,“儿子真的牺牲”带给她的重创,使人物形象更具悲剧色彩。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恶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走到院子里。下雪了。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
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担架队停在打谷场上。还没落地,就有七八个医生冲出来。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膛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天依然阴沉,但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轻薄的雪片在空中团簇,宛如毛茸茸的柳絮,降落在死者脸上。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
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
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将死者额上那绺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院子里只剩下她和年轻人了。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描写,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形象,也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B. 小说“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结合使用,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又使读者聚焦主人公在战争背景下的弱小无助,引发深切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控诉。
C. “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彰显的是普遍的人性光辉与伟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 小说以幻觉表现现实。铜号“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以鲜明的幻觉形象写出了孙大娘听闻小林牺牲之后的巨大悲哀。
8. 凡·高自言:“我不想正确地重现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而是随意地使用色彩,以便更有力地表现自己。”而莫言的小说与绘画艺术的关联,也表现在极富象征意蕴和富有浓烈情感的主观色彩上,据此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9. “情节上的大段重复,往往标志着艺术上的单调和贫乏。然而,有意的重复,重复中显出不重复,重复处见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则是艺术技巧的娴熟与高超。”文中“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使用重复叙述的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案】
7. B .“既客观详实地展现了战斗场景”错误,小说基本没有展现战斗场景,只是写了孙寡妇耳中所闻的枪炮声,以及战争结束后的情况。
8. ①绿色:用“一道灿烂的绿光”来形容战士的绿军装,象征青年战士生机勃勃的生命,可惜战争却摧残了年轻的生命,此处的“绿色”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对战争的批判更深刻。②金黄色:用鲜亮的温暖的“金黄色”修饰军号,使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黄皮肤、黄土地之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名誉与忠诚,表达了对战士的崇高的敬意。③红色:用“深红的蜡光”形容士兵的脸色,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④杏黄色:“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用暖色调营造出温馨与美好的氛围,反衬了死亡的冰冷残酷。⑤蓝色:用“蓝色”修饰“边缘光滑而规整的洞眼”,渲染了悲怆绝望的氛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9. ①在小说结尾处重复出现,情节上构成“突转”,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起伏。②结尾处“女卫生员再次到家”,意味着“儿子真的牺牲了”,给读者以冲击力,引起读者强烈的震撼。③两次重复,强化渲染了悲剧的氛围,深化小说主题,表达了对残酷战争的控诉。④丰富了人物形象:第一次情节,通过孙寡妇对“儿子的敌人”的态度展现了她深沉的母爱及人性的光辉;结尾处,“儿子真的牺牲”带给她的重创,使人物形象更具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