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 倚苍云绀宇峥嵘②,有听法神龙③,渡水胡僧。 人立冰壶④,诗留玉带⑤,塔语金铃。 摇碎月中流树影⑥,撼崩崖半夜江声。 误汲南泠⑦,笑煞吴侬⑧,不记《茶经》⑨。 注释: ①金山寺:又名龙游寺、江天寺,在镇江长江中的金山上(金山至清代方与南岸毗连)。 ②绀(gàn)宇:佛寺,佛寺多以绀色琉璃作屋顶。 ③听法神龙:北宋庆历间金山寺毁于火,寺僧瑞新发誓重建。相传有神龙化为人形前来听法,显身潜入金山下的龙潭,寺僧因得布施钱百万。元释明本《题金山寺》:“龙化楚人来听法,手擎珠献不论钱。” ④冰壶:喻洁净的世界。 ⑤诗留玉带:据宋范正敏《遁斋闲览》及《金山志》记载,金山了元佛印法师曾与苏轼参禅,苏轼赌败,留下玉带永镇山门。《苏轼诗集》卷二十四有《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的诗作。 ⑥中流树影:唐张祜《金山》:“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人以为传出金山的特色。 ⑦误汲南泠:唐陆羽精于茶事,世称茶神。湖州刺史李季卿命军士汲取长江南泠水,煮茶请陆羽品尝,陆羽说茶瓶上半是江岸水,下半才是南泠水。召来军士一问,原来他们因汲得的水在舟中晃出了一半,所以临时在江岸边汲水补入。事见唐张又新《煎茶水记》。南泠,一作南零,在镇江附近的长江中心,陆羽品其水质为天下第七,《煎茶水记》则品为第一。 ⑧吴侬:吴人。 ⑨《茶经》:陆羽论茶的经典著作。 译文 高高的佛寺横空出世,直与浓云相傍。这里曾有神龙幻形前来听讲,还有从远道渡江到此的西域和尚。 游人置身于玉洁冰清的世界之中,忆起东坡留下玉带和诗篇的佳话,听那寺塔的金铃阵阵作响。 树影出现于长江的江心,摇碎了波面的月光。夜半的江涛,隆隆地震撼着崩坏的崖壁,势不可挡。 昔时曾有军士拿江岸水冒充南泠水的情况,可笑如今的吴人,早已把《茶经》遗忘。 赏析: 《折桂令·游金山寺》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剧作家张可久游览镇江金山寺时所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渲染了金山寺浓郁的佛学气氛,风调苍莽悲郁,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 小令入手擒题,以三句写出了金山寺宏伟的外观与富有宗教色彩的精神内质。“苍云”是实景,又暗用《宝雨经》“乘苍云来诣佛所”的佛教语言;“听法神龙”、“渡水胡僧”,则呈示了寺内的宗教气氛与巨大的感召力。龙、僧对举,当是受唐张祜《题润州金山寺》“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名联的启示,但在曲中更见形象。以下三句鼎足对,则度入了“游金山寺”的“游”。尽管与作者形象直接关联的仅出“人立冰壶”一句,但“诗留”、“塔语”,也间接反映出诗人观景、怀古乃至诗兴遄发的景象。而此三句中,又进一步表现了金山寺的风物特色与文化内涵。这一切都从“风神”落笔,自觉气象不凡。 “摇碎月”一联为细染,对象为“树影”与“江声”。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写景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将眼前的实像都转移至夜间表现,这是为了取得更为完美、典型的艺术形象效果。从前文的“苍云”、“冰壶”来看,作者的游览已近黄昏,这就为他进一步驰骋想象提供了条件。树影中流、江声撼崖,置于夜半“碎月”之中,更添一种苍莽悲郁的风调。作者的襟怀茫远、心潮澎湃,也于此间反映了出来。 末三句的“误汲南泠”云云,看似无端,实为眺望南岸所见景观的联想。时值黄昏,南岸人家汲水回家,一片熙熙攘攘的生活情景。他们的“汲水”是为了应付日常的需要,自然“不记《茶经》”,曲中的这一笔便点出了这一实质。然而,金山寺的游览却激起了诗人的无穷雅兴,所以要“笑煞吴侬”了。这三句巧妙地借用典故,为这快游的满足心态画上了句号。 由此可见,借景见情、借物象见游兴,是该曲在内容表现上的特色。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全曲锤炼字句,尤以活用典故、成句见长。这种活用,又表现在虚实相兼上。所谓实,即属于本地风光,如“听法神龙”、“诗留玉带”、“中流树影”、“误汲南泠”,其故实在注释中已予解释。所谓虚,即典故虽非金山寺所自有,而其意蕴却有助于实景的印证。如“渡水胡僧”,令人联想起达摩一苇渡江、杯渡和尚借杯渡水的宗教故事;“塔语金铃”,令人联想到《晋事·佛图澄传》中佛图澄闻塔铃而知寓意的典故。这一切,都有助于烘染金山寺作为释教胜地的氛围和气象。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年—?),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先以路吏转首领官,后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迁为昆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岁久居西湖,以山水声色自娱。他与马致远、卢挚、贯云石等词曲唱和,尊马致远为先辈。一生专力写散曲,尤致力于小令,是元代后期最负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数量之多首屈一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