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小说《窃贼》阅读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07-24 21:16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涉及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中,只有老人不是窃贼,他洞察先机,能够看透别人的本质,所以才拿回钱包。
B.火车上的那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完成自己想成为小偷的想法,才去偷老人的钱包。
C.小说以“窃贼”为题,全文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谁是窃贼,但是文章紧扣中心,构思巧妙,峰回路转,处处又扣住文题。
D.在老人讲述的故事中,天色昏暗,环境荒凉,车厢破乱,这些都为接下来发生的偷盗故事埋下了伏笔。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笔墨集中在语言描写上。在老人述说自己故事的同时,读者也了解了人物的外貌、性格、经历等。
(2)文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构思巧妙,富于戏剧性。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构思的巧妙之处。
(4)小说以“窃贼”为题,那么文中的“窃贼”到底是谁?小说通过“窃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精明。能洞悉眼前人,不动声色地看出那汉子和“我”是个小偷,并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钱包“偷”回去。②警惕性强。在火车上,他对汉子充满了戒备。③健谈,善良。跟“我”滔滔不绝地讲故事,能为自己对汉子的防范感到愧疚。
(3)①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情节设置波澜起伏,采用了摇摆的手法,使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充满意外。③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④运用巧合。老人本是恶搞火车上遇到的汉子,却发现“偷”回的恰巧是汉子偷走的自己的钱包。
(4)①文中的“窃贼”可以指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小说中的“汉子”“我”明确是“窃贼”,而“老人”实际上也有是“窃贼”的嫌疑。汉子绘声绘色地说自己不是小偷,让人同情,可是偷了老人的钱包。“我”认真地听老人的讲述,心生同情,却也偷了老人的钱包。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最后都把钱包给偷了回来。②“窃贼”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深刻揭示了尔虞我诈、信任缺失的社会乱象。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只有老人不是窃贼,他洞察先机,能够看透别人的本质,所以才拿回钱包”表述不正确,人”实际上也有是“窃贼”的嫌疑。B项,小说中的“汉子”“我”明确是“窃贼”。D项,“埋下了伏笔”不正确,由环境描写的作用可知。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理解主题的关键,分析时抓住情节,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如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还可以通过其他人或景或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侧面来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文中的老人讲述自己经历时面对陌生旅客“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警戒戒备心。而又歉疚地挪动了一下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可以看出他内心又有善良的一面。通过文中“我”的评价“这老家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第二次?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可以看出他很精明。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可以从情节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的特点要注意开头、结尾,情节设置的特点,如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埋伏笔等。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解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以“窃贼”为题,凸显的是文章的主题。而在文中出现了三个人,从情节来看,三个人都是“窃贼”,所以“窃贼”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正是这些人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欺骗,互不信任。解答时以尊重文本为基础,最后再结合社会现实谈之间的看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