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狄更斯的信念》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6-07-28 09:56
狄更斯的信念
张惠雯
①德国作家伯尔说,狄更斯有一双湿润的眼睛:既不完全干涩,也不充满泪水,它是湿润的。 
②狄更斯时代,浪漫主义是主流,风雅者普遍对贫寒和罪恶缺乏兴趣。上层人看不到下层人的生活,也不相信他们过着悲惨的生活,风行的文学甚至粉饰罪恶。狄更斯用那双眼睛观看底层人们的生活。他预感自己走入禁区的作品将被贬低为粗野,会被优越阶层认为“有伤风化”。但他认定“真相应该被告知”。
③狄更斯不隐恶,但也并非对恶抱有兴趣。他写恶意在揭示这种生活可悲可憎的真相,去除围绕在罪恶周围的光环和假象,让人引以为戒,并使人们感到仁爱和公正的必要。他的小说受到广泛的喜爱,他揭示的现象造成了社会影响,他促成了改变。这些改变是看得见的“公正”。还有看不见却更为重要的公正,就是他置于读者心中的“公正”。
④如今,狄更斯时代的“禁忌”已变为当下的“时尚”。很多人在写恶,把丑恶、痛苦当成一种纯粹的感官“现象”来写,于是,恶和苦的本质变了,成了供人欣赏玩味、富有奇特情调的东西。可是,在此之外,再无其他,他们没有创造文学作品,而是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垃圾堆。垃圾堆的臭味足以把人们的同情心和良好愿望熏跑。他们也有一双观察的眼睛,但绝不会是湿润的。
⑤狄更斯不同,他笔下的现实是受其情感、人道理想所感染了的现实,寄予着对弱小、受苦者的同情。在描写痛苦和悲惨时,狄更斯尽量以幽默、以人物的美好希冀使之润滑。仁慈的他不愿带给读者难忍的刺痛,他希望他们在同情的眼泪中仍能欢笑。由于他的眼睛并非充满泪水,他笔下的主人公也不只是受苦的窝囊之辈。天真的匹克威克四处碰壁却毫不气馁,最后总能脱离困境;小奥立弗会把空碗伸到让他忍饥挨饿的人面前,说“我还要”;年幼的大卫·科波菲尔会厌恶地推开继父摩德斯通的手。这些人物是不屈的,痛苦的遭遇不会成为其沉沦的理由,他们的美德、意志“能在任何逆境中存活下来”。此外,狄更斯还充分动用作者的权利,在作品中设置“巧合”,以便把美好的结局给予这些历经磨难的主人公。但他不是通过牵强附会的方式,而是以非凡的艺术才华赋予这些不可能以“说服力”。“我们拥有艺术,所以不会被真相击垮”,这也是狄更斯小说给读者的信心。
⑥把狄更斯当成罪恶控诉者或是某个阶级的辩护者,这是阶级文艺理论家的自作多情。狄更斯的小说里,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可能存有邪念、偏见,也同样可能具有美德。他批判上层人的漠然、伪善、闭目塞听,他也同样批判底层的低俗和堕落。狄更斯的宽容不允许让他以阶级、财富划分爱憎,他看到的是一个个人,而不是抽象、冰冷的界线。他有一个更人性的社会理想。在这个社会中,财产和人的教育、天性的善恶一样有差异,但却不乏人道和公正;正直、善良的人会得到报偿,贫苦的人不会孤苦无依地被社会完全抛弃;强者帮助弱者,富者接济贫者,人们彼此善待……我相信,狄更斯的社会理想两百年后仍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心灵所抱有的理想。
(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简述第①段中“干涩”、“充满泪水”、“湿润”的具体内涵。(6分)
17.请简要概述第⑤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狄更斯小说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6.干涩:对贫寒和罪恶视而不见;或为写恶而写恶,对不幸冷漠。充满泪水:面对社会底层的贫寒与痛苦有深切的同情,但同时对社会的不公、罪恶感到绝望(无能为力)。湿润:对底层人物的痛苦和悲惨充满同情,并通过努力希望改变现实。(每点2分)
17.首先,指出狄更斯笔下的现实寄寓着作者同情;接着论述狄更斯用幽默、美好的希冀以及“巧合”赋予他的主人公以不屈的品质和美好的结局;最后强调狄更斯小说的意义(给读者的信心)。(每点2分)
18.(1)揭示真相,造成社会影响,促成了社会向“公正”的改变;对读者的影响,使他们树立“公正”的思想观念。(2)让读者在面对生活的悲惨与残酷时,仍不失希望(给读者信心)。(3)激发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努力。(每点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