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今天,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7-12-11 09:47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关于“义”的起源,孟子认为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为”的“羞恶之心”,荀子认为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分”的需要。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随着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
儒家所重视的“礼”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别嫌明微”,也就是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二是表达“恭敬”、“辞让”之心,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三是“礼之用,和为贵”,通过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音乐,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
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智”与“仁”是相辅相成的,好学求知也能促进仁德的自觉和生长。
所谓“信”,即诚信。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这等于是把“诚”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大学》也以“正心诚意”作为“修身”的前提。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付给你。
仁、义、礼、智、信五者,有不同的内涵与维度,但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其中“仁”是核心,是最高原则,也就是说对人类、对人性、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应当是最终目的,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义”则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维系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的限度。“礼”则是以仪文化的外在形式,将仁义的精神付之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直观的践履和操作。“智”的追求必须以不违背人性、不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限度,也就是不能背离仁的精神和义的原则。“信”则以天道之诚,承诺着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理念的真实不虚,和在道德践履中的真诚不二。(摘编自徐克谦《今天,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缺少了“仁”就叫做“麻木不仁”。
B.关于“义”的起源,孟子和荀子的说法虽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
C.儒家重视“智”是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以成为“智者”。
D.儒家把“信”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仁、义、礼、智、信五者,有不同的内涵与维度,是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
B.“礼”通过仪文化将仁义的精神付之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直观的践履和操作,具有重要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
C.“智”是形成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的重要条件,它与“仁”相辅相成,是“五常”的组成部分。
D.在“五常”中,“礼”是最终目的,“信”以天道之诚承诺着真实和真诚,而“智”则不可随意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长为当上团长,大宴司令,还给司令送了重礼。”这不是“礼之用,和为贵”的表现。
B.“司令吃了营长的饭,明知其能力不足还让他当团长。”这不是“知者不惑”的表现。
C.“危急关头,怕死的司令拒绝了团长阻击的请求,带他一起逃走。”这不是“忠恕”的表现。
D.“司令遭敌机扫射身亡,团长紧接着自杀,追随司令而去。”这不是“天下之公义”的表现。

参考答案
1.C 第4段第三行原句是“可能”成为“智者”,而题干是“可以”,变不确定因素为确定因素。
2.D 第6段第三行出现了“应当是最终目的”的句子,去前面寻找可知最终目的是“仁”,题干中说是“礼”。
3.C 根据第1段第三行可知“忠恕”里有“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的意思,司令自己怕死,也不让团长阻击而是带他逃生,可算是“忠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