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李莲英 海飞 李莲英在王家井开了一家剃头铺。李莲英的剃头手艺是一流的,但是令李莲英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父母给自己取了一个大太监的名字。李莲英的手艺好,出手快,收费低,所以剃头铺里总会排起长队。铺子不大,坐不下那么多人,于是铺子外也会排起长队。 李莲英喜欢讲笑话。他讲笑话的时候总是不动声色,有许多笑话要待客人剃完头正在洗头时才回过神来,于是哈哈笑出声来。李莲英说别笑别笑会喝水的,客人照笑,水照样流进嘴里。客人喜欢来他的剃头铺,客人们说李莲英剃头好,又能听免费的笑话。 李莲英已经四十岁了,还没有老婆。许多人问李莲英你为什么还不讨老婆,李莲英说,皇上说了小李子不许讨老婆,小李子讨老婆就要开除出宫。于是大家都笑,但是谁都知道李莲英看上了镇西的寡妇王翠莲。有小道消息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翠莲偷偷溜进了李莲英的剃头铺,情意绵绵地送给李莲英一双布鞋。 那天黄昏下着雨,有一个小个子撑着油纸伞,他站在剃头铺门口,对李莲英说,我想请你去给一个病人理发。李莲英收拾了东西说,好的。李莲英跟着那个人正要走,阿三来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去干什么,李莲英说我去给一个病人剃头,很快就回来。李莲英给那个病人剃了头,那人已经病了一年,一直没见好。李莲英剃完了头,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问就回来了。李莲英回来给阿三剃头,阿三说李莲英你怎么去了那么久。李莲英说,路很远。阿三说那个病人在哪儿?李莲英说,袁家,在袁家。 日子还是不紧不慢地走着,镇上总会在平静的日子里发生一些事情,可以让小老百姓们评头论足一番。比如说,几天前一个越狱一年的地下党员被抓走了,而且不久就被枪杀;比如说,地下党是被人出卖的,那个人领走了很大一笔赏银;再比如说,李莲英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有人问李莲英为什么不说笑话,李莲英叹了口气说我的笑话讲完了。 有一天,阿三又来李莲英这儿剃头,还刮了胡子。剃完头,李莲英搀扶他在墙边的椅子上坐下来。那天李莲英的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客人们又开始开怀大笑,又开始在洗头的时候一不小心喝了水。阿三也一直在微笑着,但是阿三什么也没说。那天黄昏李莲英关店铺的时候,阿三还是那么微笑着坐着。李莲英说,阿三,我要关门了。阿三没理他。李莲英笑着说,既然你赖着不走,那么我也就不关门了,反正这店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小老百姓们突然又有了一个让他们评头论足的故事。他们在说剃头匠李莲英突然失踪,同时失踪的还有他简单的剃头工具和镇西一个叫王翠莲的寡妇。这多少有了那么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味道。让他们津津乐道的另一件事是李莲英居然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店铺里坐着一个叫阿三的人,他对每一个前来看热闹的人报以热烈的微笑,但是一言不发。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他早已死了,他的喉咙上被剃刀割了很深的口子,但是很难发现刀痕,就连一滴血珠也没有发现。再后来,在王家井流传了这样一则传闻,阿三家里,有许多钱,据说那些钱是出卖一个地下党员的藏身地点而得来的赏银。 李莲英从此再也没有在王家井出现。几十年后一张报纸上说,西塘小镇上有一个剃了几十年头的老剃头匠,喜欢讲笑话。他和老婆养着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太太。他们很孝顺这位老太太,而这位老太太不是他们的亲娘,这位老太太是一位烈士的母亲。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 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富有张力,明线暗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使人读起来如云里雾里,留下很多悬念。 B. 客人喜欢来李莲英的店铺,因为他剃头手艺好收费低,还能免费听笑话,所以铺里铺外总会排起长队。 C.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十分精炼地勾勒了剃头匠李莲英的形象,同时也运用了不少伏笔,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D. 李莲英非常热心,当他得知越狱逃跑在家里病了一年的地下党员要理发时,连忙放下手头的活计,不顾路程遥远立刻前去,并在后来与老婆一起赡养烈士的瘫痪母亲。 E. 剃头匠李莲英与镇西的寡妇翠莲早就有私情,恰巧在阿三死的那天,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连店铺的门也没关就突然失踪,留给人们一个品头论足的故事。 5.李莲英喜欢讲笑话,可他为什么“突然变得不爱说笑话了”?后来为什么“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4分 6.有人说,阿三死后李莲英突然失踪故事就已结束,最后一段补叙纯属多余,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6分 答 4.BC 5.要点:①李莲英不说笑话,是因为得知地下党员被人告密而惨遭杀害,内心十分悲愤既为自己不小心把地下党员的藏身之所泄密了而悔恨又为何三贪恋赏钱出卖英雄而愤恨。②李莲英后来又讲了许多笑话,是因为他为自己亲手除掉无赖阿三而高兴觉得可以告慰地下党员的亡灵。 6.①有必要。理由:1消除悬念,解开谜团,满足读者的好奇心2呼应标题和上文,交代地下党员与老太太的关系,使故事情节完整3丰富人物形象,进一步刻画,李莲英这个人物,突出其人性光辉,使故事主题更加鲜明。 ②赘余。理由1小小说讲究故事有波澜,情节有悬念,留有余味,不必什么都讲清。2事情大致情况已经在倒数第二段都讲清楚了读者明白谁告密谁杀阿三,没必要赘述。3“李莲英从此再也没有在王家井出现…….”与上文“李莲英突然失踪,同时失踪的还有他简单的剃头工具和镇西一个叫王翠莲的寡妇”意思有重复。 【解析】 4.试题分析:A项,“使人读起来如云里雾里,留下很多悬念”不恰当,读者可以从小说中看出来,是阿三为得赏钱而出卖了地下党员,剃头匠又巧妙地杀了地痞阿三,肩负起赡养烈士母亲的责任。D项,“当他得知越狱逃跑在家里病了一年的地下党员要理发时”不恰当,李莲英当时并不知道要理发的人是地下党员。E项,“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当,实际情况是李莲英杀了阿三怕惹官司就隐姓埋名躲了起来。 5.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来分析。李莲英不说笑话这一细节出现在第五段,同时发生的事还有“地下党员被抓走了,而且不久就被枪杀”“地下党是被人出卖的,那个人领走了很大一笔赏银”,再结合上文李莲英告诉阿三自己去给病人剃头的事,就可分析出,李莲英不说笑话是因为他明白了是自己不小心泄露了地下党员的藏身之地,使地下党员惨遭不幸,他感到悔恨,也感到愤怒。李莲英“兴致特别好,讲了许多笑话”是在阿三再次来剃头的时候,李莲英不仅给阿三剃了头,还“搀扶他在墙边的椅子上坐下来”,再结合下文李莲英的失踪、阿三的死,可分析出此时李莲英心情大好是因为他亲手除掉了阿三,为地下党员报了仇。 6.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答结局有必要,也可答结局没有必要。如答“有必要”,可从情节发展来答,如暗示了李莲英失踪的原因,交代了李莲英的行踪、归宿,这就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赡养烈士的母亲,呼应了上文地下党员被害的情节,也表现出李莲英善良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小说主题更加突出。如答“没必要”,就可以答从情节发展来看,前文故事已经完整,人物形象已经很鲜明,结尾留有悬念更能吸引读者等。 点睛:判断一则小说的结尾是否有必要,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等情况入手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是必需的结局,反之则多余;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升华文章的主旨,就是必要的结局,反之则多余;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则是必要的结局,反之多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