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子夏的思想特征及家学渊源》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19-01-17 16:42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前曾打算前往晋国,行至河,因赵简子杀其大夫窦鸣犊、舜华,“君子讳伤其类”而止步,并慨叹说:“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可是,作为孔子学说传人的子夏,其学术为何能够在三晋大地上生根发茅,传至后世呢?
    从西周初年受封开始,晋国作为藩屏王国的姬姓大国,就一直与周王室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因为晋文侯的支持,周平王才得以在与携王的王位争夺中获胜并东迁洛色。进入春秋时代以后,晋国更足承担着为日渐式徽的周王宜排优解难的“伯主即职责。晋国与周王室的密切联系,也使周王室的礼乐文化在晋国深深扎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晋国在接受周王室礼乐文化的同时,又因其复杂的地理形势与民族关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性格。在立国之初,周王室就为其制定了一个因地制宜、求同存异的治国方针:“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一方针,对晋国文化的发展格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晋国文化表现出了与鲁、卫等严格执行周礼的姬姓诸侯国不同的背离色彩。一方面,它的这种背离色彩,导致了晋国历史上强烈的反宗法制传统,由此掀起蓬蓬勃勃的变法思潮,使晋国社会成为中国古代法治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它的宽容性格,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频繁交往和文化交流,使晋国社会成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的熔护。宗法制观念的淡薄以及多民族交往触合中形成的包容与开放在晋国形成了一种尚法求变、尚实切用的传统。
    《论语》所记子夏言语,除去与孔子答问之外,出身卜氏、家境贫寒的子夏对维护世袭制的贵族等级制度显然没有多少兴趣,他更关注个人进取的努力以及“学”的实效性。因此,与孔子相比,子夏的礼乐刑政思想具有更加鲜明的功利性倾向,这也是他在出任县宰之前孔于以“无欲速,无见小利”告诚之的根本原因。尽管子夏遵从孔子的教诲,在孔子卒后未再入仕,但根据他“迎进必敬”、 “好与贤己者处”的行为方式,注重“洒扫、应对、进退”的授徒方式,以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等主张来看,尚实、切用是贯穿子夏一生的思想倾向。因此,当这种尚实、切用的思想方式与三晋文化中固有的开放进取、尚法求变传统发生关联时,子夏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找到了最适合的文化土攘。
    子夏能够超越其师把儒学的种子播撒到三晋之地,这与魏文侯的个人爱好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书·艺文志》说“魏文侯最为好古”。当一个共有深厚的礼乐文化传统与尚实切用的文化性格的诸侯国遇上一位“好学”、“好古”的君主时,以传承先王礼乐文化为己任的儒学也就获得了一个在战国时代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魏文侯因尊子夏成为战国初年享誉诸侯的贤明之君,子夏则由此获得了把儒学传入三晋之地的方便之途。因此,在当年魏国、韩国、赵国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子夏游教讲经的足迹。
(摘编自马银琴《子夏的思想特征及家学渊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晋国没有发生赵简子杀掉晋国大夫窦鸣犊、舜华的行为,孔子极有可能实现他的晋国之行。
  B.晋国帮助周平王争得王位,并在周王室日渐衰微时凭借它“伯主”的地位为周王室排忧解难,这显示出晋国和周王室的密切关系。
  C.“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针,使晋国文化表现出了与严格执行周礼的姬姓诸侯国不同的背离色彩,进而导致了晋国历史上强烈的反宗法制传统的形成。
  D.晋国社会开放,不同民族间交往频繁,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这是晋国政治迥异于其他诸侯国的主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子夏的学术之所以能够在三晋大地上盛行并影响后世的原因。
  B.文章以晋国受到周王室礼乐文化影响和复杂的地理形势与民族关系为前提,论证晋国独特文化性格形成的原因。
  C.文章第四段将子夏和孔子进行对比,旨在论证孔子学说因功利性不强而难以被晋国采纳。
  D.文章在论证尚实、切用的思想贯穿子夏一生时,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论语》所记载的子夏言语可知,子夏在与孔子的问答中,曾表现出了他对维护世袭制的贵族等级制度的浓厚兴趣。
  B.魏文侯因尊子夏成为贤明之君,子夏则由此获得了把儒学传入三晋之地的方便之途,可见子夏的学说与魏文侯的名誉相得益彰。
  C.魏文侯尚实切用,为以传承先王的礼乐文化为己任的儒学在战国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D.子夏在韩赵魏的土地上留下游教讲经的足迹,并把儒学的种子播撤到三晋之地,这充分说明子夏在儒学的传播方面超越了孔子。

1.D(“晋国社会开放,不同民族间交往频繁,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是社会和文化特点,不是政治特点,也不是晋国政治迥异于他国的主要特点。)
2.C(“旨在论证孔子学说因功利性不强而难以被晋国采纳”错,旨在证明子夏的礼乐刑政思想比孔子更具功利性。孔子学说难以被晋国采纳原因不能确定是“孔子学说功利性不强”。)
3.B(A.“浓厚兴趣”于文无据;C.张冠李戴,为以传承先王的礼乐文化为己任的儒学在战国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的是“当一个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传统与尚实切用的文化性格的诸侯国遇上一位“好学”、“好古”的君主”;D.“子夏在儒学的传播方面超越了孔子”曲解文意,是子夏在把儒学的种子传播到三晋之地方面超越了老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