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阅读答案-2020年中考阅读真题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20-09-04 15:56
①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
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⑥在6月13日世界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4.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B. 人文胜迹满载民族历史,我们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C. 文化遗产是历史生活片段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
D. 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
15.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④段中“成功尝试”的一项是(    )
A. 《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热播
B. 某网络传播平台设计并创作的“文物戏精大会”视频的刷屏
C. 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
D. 眉山三苏博物馆开发宋词折扇、东坡诗笺等文创产品的热卖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是民族历史丰碑。
B. 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 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它亲民有趣而不失厚重,这是文化遗产传承有效途径。
D. 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参考答案
14.D(3分)[解析]中心论点应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生活”两个关键词。
15.C(3分)[解析]“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不是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的尝试。
16.B(3分)[解析]推论不成立。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并不一定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