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森林边的小茅屋》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21-03-10 21:07
森林边的小茅屋
彭荆风
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到处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
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吱嘎吱嘎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
外边的人敲着篾门,用汉话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
解放军?妇人扣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宛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
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
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容,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
她用汉话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么?”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伧的小楼照亮了。
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
她心一酸,没有回答。
这个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
“你们怎么啦?”她惊异地问。
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
火塘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
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
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
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
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
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子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
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
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么?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
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
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呵!他竟把这事一直挂在心上。
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
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
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时,他被一排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说瑶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
她和女儿送走了盖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主要因为她从何班长眼里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
B. 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及见不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
C. 指导员对妇人说的一番话,既有善意的谎言,安慰因不见何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代,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
D. 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少数民族百姓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寥寥几笔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 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放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她见到何班长后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
C. 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时“长倚在门口”,表现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忧,突出了女子的柔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D. 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多样,文中叙述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使情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
8. 小说多次写了妇人的心理变化,如“妇人半夜听到晒台上声音时内心惊恐到知道是解放军后心弦放松”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情节另写两个心理变化。(4分)

9. “以小见大”是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本文作者通过“小茅屋”揭示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 A (“熟悉”,主要因为何班长眼里有二十多年前解放军的影子;“陌生”,主要因为时间间隔久远)
7. D (小说中没有用能使主题深刻化的议论性语言)
8. 示例一:妇人看到战士们搭建晒台时感动到看到战士们深夜离开时失落。
示例二:妇人听到枪炮声时焦虑、担忧到听女儿说解放军来了时兴奋、慌张。
评分建议:一个2分,意思对即可。
9. ① 瑶民让解放军住进小茅屋,解放军帮瑶民翻修小茅屋,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又体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② 小茅屋是妇人和何班长情感的连接点,何班长的关心和妇人的思念,体了人性美、人情美。
评分建议:“军民鱼水深情”“民族团结融合”“人性美、人情美”,各2分;意思对即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