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海上扁舟》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22-08-15 14:52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①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
负责从船里往外舀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当他猫腰从船里往外舀水时,他与这汪洋大海就一舷之隔。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
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待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他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陆地,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风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怆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加油工在划船,继而是记者在划,接着又是加油工在划。这是件累人的差事。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委顿不堪。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然而,这些事不会使人烦恼。几乎可以肯定,即使小船翻个个儿,歇着的那位也会舒舒服服地滚到大洋上,好像确信那是个柔软的大垫子似的。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他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战:“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木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蹚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的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墓。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
(删节自同名小说)
【注】①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美国作家,《海上扁舟》创作源于1897年一次真实海难。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船长受伤了,声音里带着深沉的哀伤,也是他第一个提议留下遗嘱;但是他还很镇定,也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B.当企盼已久的陆地真正出现在四人的视野里的时候,他们却由喜转悲,因为岸上没有人迹,见不到他们需要的帮助。
C.“哪怕是桨的照片……”,展现了记者在大海中深夜里的心理,省略号主要意味着因划船时间长而经历海难的痛苦。
D.“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的焕发着光芒。”这一句凸显了救人者的光辉形象,也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和赞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并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描写四人在海浪中的场景,从视听角度使小说开篇就呈现缓急有致、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
B.小说先写灯塔“恰似一个针尖”,又写“小小的灰影”,后写“塔身升高……前面就是陆地”,这景物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
C.“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阵浪向前涌来”“水冷得可悲”等对大海景象的描写,让读者对四人受海水折磨之苦感同身受。
D.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并且,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样,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8.小说画横线部分重点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的过程和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认为,小说中加油工临近获救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主要意味着因划船时间长而经历海难的痛苦”错。结合全篇尤其是上文来看,主要是面临挑战、经历患难之后对大家的不舍之情。
故选C。
7.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呈现……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错,是“紧张感”。
B.“这景物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错,是“显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D.“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错,四人形象各有特色,有恐惧,有担当,有坚持与顽强。
故选C。
8.(1)(从内容和人物上)生动描写环境恶劣,突出两人划船的劳苦和意志的顽强。
(2)(从情节主题上)与下文两人欣然交替工作形成呼应,体现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人性美。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加油工和记者交替划船,“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写出两人划船的劳苦;“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突出体现了遇险者在海上漂泊遭受的磨难之重。
结构上,下文中写到“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当然好。’加油工说”,写加油工和记者交替划船,与下文两人欣然交替工作呼应,体现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
9.(示例一)不同意。
①从情节上,立足于生活真实,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更具震撼力。
②从人物形象上,塑造了悲剧英雄形象,更震撼读者心灵。
③从主题上,更能体现了四人危难中合作互助、永不放弃、不惧死亡的高贵精神。
(示例二)同意。
①从情节上,大团圆的结局让读者更能满足与喜爱。
②从人物上,如果不死亡,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战胜死亡。
③从主题上,更能彰显生活和生命中战胜灾难的乐观精神。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表述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皆可;然后分析缘由。
不同意。由“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等句可见,面对大海的肆意暴虐,逃生者既无助又无奈,他们在茫茫大海上像几只可怜的蚂蚁,完全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加油工的死去,显示了个体生命的脆弱,体现人类的渺小;但四个人在与大海抗争中拧成一股绳,他们分工明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且总是替他人着想。正是他们在与大海的抗争中结成了这种弥足珍贵的手足之情,创造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才让人们生存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更加富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面对冷漠无情的大海,记者、船长、加油工和厨师四人在沉船之后忍受着饥饿、寒冷和肢体疼痛与大海搏斗了几十小时,体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精神。“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但是最后记者却获救了;加油工本来是“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最后却死了,二者形成映照,更能反映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
同意。四个人在与大海抗争中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如果加油工没死,四人最终都能成功登岸,更能体现人们在困难中合作互助的价值和意义。“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人在直面自然灾难时的主动性。船长、记者、厨子和加油工人被抛弃在苍茫的大海上,尽管拯救无望,但是船上的四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期望能被一个海上救生船或救难收容所救助。如果加油工没死,更能体现战胜灾难的乐观精神。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