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冬天的火炉》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tradetolearn.com    发布时间:2022-09-04 15:53
冬天的火炉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用手推车拉柴火。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打气筒,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
姐姐干活实在,父亲每次都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八九岁光景,但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父亲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吃过早饭就出发,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惊飞。
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烧火。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发现。
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
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司空见惯。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酸痛极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又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34.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姗姗来临时                                 姗姗:缓缓地
B.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             光景:年纪
C.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       本分:坚持原则
D.父亲常常嗔怪我                                   嗔怪:责骂
3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是家中顶梁柱,勤劳乐观风趣,作者印象中父亲歌声难听,能惊走树上的鸟。
B.文章中作者姐姐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具体的言行却证明了她的“干活实在”。
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火炉,凸显它对东北人民寒冬生活的重要性。
D.火炉与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火炉的影子总会浮现在作者的记忆中。
36.本文题为《冬天的火炉》,而文本内容主要述说作者童年上山寻柴、扛柴等生活往事。作者这样谋篇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37.文章结尾写道:“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人的生活中都有这样令人感怀的声音。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类“歌声”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歌声”内容以及你获得的体验或感悟。

参考答案
34.D
35.A
36.①火炉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触发点。作者由火炉想到童年生活往事,写出了火炉的温暖是由家人一起创造的。
②作者以孩童视角写寻柴、打柴的往事,既充满童真,又写出了她不解生活的艰辛和朴素,与最后一段成年后的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③结尾写作者在火炉的歌声中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与文章开头和题目相呼应。
37.小时候卖豆腐大爷那清脆又有节奏的敲梆子声让我记忆犹新,永远难忘。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物质匮乏,好吃的东西就更少,即使有,也买不起。对于吃饭来讲,能吃上村里大爷卖的水豆腐,就感觉这是人间美味了。傍晚,远远地听到那清脆又有节奏的敲梆子声,整个人都精神了,于是央求母亲用黄豆换豆腐。我端着力挺的豆腐,都感觉快乐极了。那段贫穷的日子过去了,现在吃水豆腐吃不出小时候的香和幸福感了,可是那种苦中得乐的感觉总是记忆犹新,那清脆富有节奏的敲梆子声,时时唤起我童年的记忆,总能让我忆苦思甜。

【解析】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父亲常常嗔怪我”中“嗔怪”的含义是责怪。但不是“责骂”的意思。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作者印象中父亲歌声难听”错误,原文是“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惊飞”,没有指出父亲的歌声难听。
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火炉”是作者童年生活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事物,每年冬天都是火炉给作者和家人带来温暖,它让作者记忆犹新,在写回忆性的本文时,火炉就成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触发点,文章的开头“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就以火炉引出了作者对童年上山寻柴、扛柴等生活往事的回忆,写出了火炉的温暖是由家人一起创造的。
从结构的作用角度分析,作者在文中写“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既充满童真,又写出了她不解生活的艰辛和朴素,与结尾处写成年后的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达文章“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的主旨;根据“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可知,作者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本文把文题拟为《冬天的火炉》,结合本文主要内容“作者童年上山寻柴、扛柴等生活往事”,就是要表达炉火的温暖是作者童年想要的,可是寻柴、砍柴是艰难的,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总结出在火炉的歌声中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这样文章题目和主要内容相互呼应,更好的表达主旨。
3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举例,要在举例后准确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之后要谈自己的体验、感悟。
在“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中,“歌声”指的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炉火发出的“噼啪劈啪”地燃烧的声音,由此类比联想,可以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印象深刻,给自己启发或感悟的声音,如卖豆腐的大爷敲击梆子的清脆响亮有节奏的声音,如小市场的某个人的叫卖声等。
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时候要运用一定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让自己记忆中的声音像本文中的炉火的声音一样活起来,让细致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童年生活场景。
谈感悟时,应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贴合,以经历带出感悟,水到渠成。




------分隔线----------------------------